(三)坚定不移强产业,着力做好“三篇大文章”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双鞍”融合,支持绿色开发西鞍山铁矿,加快推进陈台沟铁矿、鞍钢尾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钢铁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本地配套率。开展菱镁矿业权整合,加快镁建材产业基地建设,延长菱镁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以“技术升级改造”“数字化改造”“节能改造”“环保改造”为抓手,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开工恒盛铸业烧结机等“四项改造”项目200个。实施引育壮大行动,加快推进欧波同人工智能研发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推动亿元以上商品市场优化升级,西柳市场打造千亿级市场集群。加快推进皇冠五星级酒店、新港国际广场等重大项目建设,改造提升10条特色商业街区,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强海城、岫岩直播基地建设,育管并重构建直播电商产业链。推进“文化+旅游”,培育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网红打卡地”,推进岫岩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雨桐玉文化博物馆和对桩石村等景区晋升国家4A级,旅游总收入增长10%。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互促共进。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积极打造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智能工厂、数字车间30个以上,新、改建5G基站1300个。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市域治理“一网统管”“一屏指挥”,推出“智慧应急”“智慧交通”等数字化场景,促进公共资源高效配置、突发事件高效应对;建设“一网协同”办公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协同联动,实现执行实时可见、监督全程在线、政令一键到底。
(四)坚定不移优生态,着力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平台发展,建设高新区创新研发区,加强海洋装备用钢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4个。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600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0户、瞪羚和雏鹰企业发展到22户和140户。深化“揭榜挂帅”模式,以钢铁、菱镁等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大与东北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30项以上,技术合同登记额增长1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15%。实施“钢都英才计划”2.0升级版,引育一批创新人才,让鞍山成为创新热土、创造高地、创业乐园。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按序时完成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突出抓好钢铁、菱镁、矿山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深入开展低空面源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整治,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开展“堵污口、清淤泥、净水质”专项整治,推进全市937个排污口建档立卡、规范管理,提标改造两座污水处理厂,确保河流国省控断面稳定达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编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降耗专项行动,能耗强度降低3%以上。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谋划建设“双碳”产业园,打造“无废城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有序推进台安整县屋顶光伏试点,开工建设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积极参与辽河国家公园创建,推进矿山智慧化监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458.4公顷,人工造林2万亩,义务植树300万株。
(五)坚定不移兴城市,着力提升功能品质
坚持高标准规划。注重留白、留璞、增绿,精益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精准划定“三区三线”,精心制定公共交通、中心城区供热等专项规划,精致做好重点片区和节点的城市设计,塑造特色城市风貌,进一步确立城市“成长坐标”。
坚持高品质建设。将品质意识贯穿到城市建设各环节、各领域、各阶段,建一件成一件留下一件。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让城市更有韧性、更舒适、更宜居。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实施中华路等道路更新工程,打通湖南街等“断头路”,实现大悦城地下通道等3处人行过街设施竣工、沈海高速公路鞍山北出口连接线建成通车。全面完成近三年开工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2022年268万平方米改造项目要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加强水电气暖“生命线”维护,新建改造各类管网管线1000公里以上。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品质,建设南沙河、运粮河景观水系,高水平规划建设“千山湾”,打造城市新客厅;实施玉佛山“云上钢道”绿道、200个口袋公园和10条花卉景观路建设,让市民享有更多绿色空间,让美景环绕生活。
坚持精细化管理。用绣花功夫抓管理,压实“路长制”和网格化,加强日常维护,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全面启动垃圾分类,显著提升背街小巷和城乡接合部环境品质,打造“整洁、有序、安全、智慧”的城市管理新风貌,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检。
(六)坚定不移稳“三农”,着力推进乡村振兴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再建设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新增黑土地保护46万亩。以“三区三园”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优质稻米、畜禽、设施蔬菜、南果梨、食用菌五大主导产业,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粮食产量稳定在130万吨以上。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化县域产业支撑,支持海城菱镁和服装加工、台安农产品深加工、岫岩岫玉和清洁能源等产业创新发展,推动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卖服务”转变。加快农村商业体系建设,布局“六进乡村”新型商业模式。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定危房改造、医疗、教育、生产生活等保障政策,完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强化乡村振兴项目与农民利益相联结,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