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长三角一体化为水利建设提出新定位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潜山市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潜山市加快发展、奋发作为的大舞台。根据规划纲要,潜山市将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区和带动皖西南、辐射皖鄂赣交界地区的区域重点城市,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增长极、西大门、后花园。高起点的城市定位,为潜山市城市发展提出新要求,也为潜山市水利发展提供新机遇,按照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的基本原则,推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增强区域生态屏障功能和绿色发展能力,发挥好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和服务功能,促进潜山市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作出贡献。
2.3.7 科技发展为水利信息化提供了新支撑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发展越来越迅猛,5G、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一代的信息化技术正在为工程应用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借助科技发展,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为先导,以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为核心,以水利业务应用推进为重点,以水利网络安全为保障,以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推进水利信息化全面渗透、深度融合、加速创新、转型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手段,推动水利发展由传统水利向数字水利,由数字水利向智慧水利转变,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
3 水利发展总体思路及布局
3.1 指导思想
“十四五”是迈进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首个五年。“十四五”规划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又要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市水利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和协同治理水平;全面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坚持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产业创新升级”为引领,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开放活市”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提升水利行业建设管理质量和水平,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水利工程建设短板,着力完善水利监管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潜山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3.2 编制依据
3.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6)《安徽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
3.2.2 规程规范
(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
(2)《水资源规划规范》(GB/T51051-2014);
(3)《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4)《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429-2008);
(5)《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规程》(SL613-2013);
(6)《防洪标准》(GB50201-2014)
(7)《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
(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0288-2018)
(9)《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2010)
(10)《灌区改造技术规范》(GB50599-2010)
(11)《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物设计规范》(SL482-2011)
(1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18)
(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3.2.3 技术资料
(1)《安庆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报批稿);
(2)《安庆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3)《潜山县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报告》;
(4)《潜山市统计年鉴》;
(5)《潜山市城乡供水规划(2020~2030)》(报批稿);
(6)《潜山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稿);
(7)其他相关技术资料。
3.3 规划水平年
选定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规划远景年为2035年。
3.4 基本原则
(1)节水优先、高效利用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推动全行业全社会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水平。聚焦重点领域节水,加强用水计量监测,加大节水技术推广。
(2)空间均衡、统筹兼顾
坚持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审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调水区和受水区实际,确保地区间的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均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3)系统治理、协同发力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加强部门间合作,形成联动机制,协同发力,共治共管,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城市乡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五水”共治,系统治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
(4)以人为本、保障民生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防洪、生态环境等问题。不断增强水利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水安全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科技创新、智慧水利
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水利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提升水利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