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库建设工程
加强文化普查工作,建立文化资源的定期普查更新制度,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库建设工程,构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基因库。
(1)物质文化资源基因库
进一步扩大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推进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可移动文物普查档案。加强革命文物、水下文物、乡土建筑、文化线路和文化景观等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登记工作,系统整理构建物质文化资源基因库。
(2)非物质文化资源基因库
利用摄像、录音等现代手段将庆元县的传说故事、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制作成视频存储到相应数据库。分级分类推进文化资源基因库建设,建立起更为合理和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2、深入落实保护管理措施
设立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专项基金。鼓励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建立多渠道投资模式,制定和完善社会赞助和捐赠的政策措施。
深入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文物安全保护网络化管理。完善和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制体系,着重强化乡村干部的责任意识。
建立文物保护紫线管理体系。加强文物紫线规划管理,全面推进文物保护紫线划定工作,编制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的利用指导手册。
深化“三位一体”保护传承体系。成立乡镇新时代文化传习中心、村级 “文化圆梦”非遗传承体验点和乡村“文史”工作室,推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
加快新一代传统艺术、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全县特色人才培训班等传承人研培活动,推进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工作。
三、培育新时代农村新风尚
(一)保护弘扬耕读慈孝文化
1、传承发展耕读文化
(1)建立耕读文化示范点保护名录
系统归纳整理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书院、进士村、名人故居等人文景观、农旅融合集聚区、宗庙祠堂等文化资源,建立耕读文化示范点保护名录。
(2)广泛开展耕读文化实践活动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和耕读文化百家讲坛活动。通过组织开展耕读文化主题巡讲活动、建设“耕读书吧”等,营造“书香庆元”的浓厚氛围。鼓励支持创作民谣、地方戏曲等多种形式耕读文化主题文艺精品和文创产品。
(3)建设耕读文化传承基地
活化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积极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加大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传统农耕民俗等保护传承,广泛开展“跟着节气游乡村”等民俗活动,建设一批乡村民俗体验基地和民俗文化村。
2、继承弘扬慈孝文化
(1)加强慈孝主题宣传
持续办好慈孝文化节,并将庆元慈孝文化建设的品牌。开展“寻找身边的慈孝”行动,持续不断地集聚、放大慈孝典型的教育引导作用。
(2)推进“慈孝+”创建活动
大力开展“慈孝村”和慈孝文化阵地建设,建成一批有代表性、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慈孝村、慈孝街等。
开展“慈孝德育进课堂”活动,在中小学推行“孝德”乡土教材教学内容。
(3)推动养生养老产业发展
依托“中国长寿之乡”品牌,开发一批慈孝文化景观,推出一批慈孝文化精品线路,探索开发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业园和“慈孝游”系列产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慈孝文旅产业品牌。
(二)营造清朗文明乡风
1、推进移风易俗行动
推进“一约五会” 普及化,推广操办婚丧喜事“流程规约制”,制定“标准菜单制、金牌厨师制、礼堂准入制”等管理机制,整治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树立新风正气。
2、推广“六比六看”杨桥经验
“六比六看”文明公约,以“文明户”评比活动为载体,塑造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乐于奉献、崇尚科学、与时俱进的文明新风,整体面貌实现人变好、村变美、民变富的转变。加强宣传推广,做好文化输出,让更多的人知晓“杨桥经验”、学习“杨桥经验”。
3、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到2025年,乡风文明建设实现整体提升,全县所有行政村达到“十件实事”要求,80%行政村建成县级及以上文明村。
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做好“六星文明户”年度创建工作。坚持“好家风家庭评选”,推进好家风家庭建设,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4、创新发展新乡贤文化
发扬乡贤文化。充分挖掘传统乡贤的文化内涵,推动乡贤文化进文化礼堂、进家庭、进校园,重塑乡村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组织实施“乡贤归雁”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建立县 — 镇(乡)— 村三级乡贤组织,到2025年建立1个县级乡贤组织、10个乡镇(街道)乡贤组织和50个村(社区)级乡贤组织,并实现乡贤活动和文化阵地全覆盖。
四、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一) 营造公共文化空间
1、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1)完善文体基础设施,推进全民健身
以省级体育强乡(镇)、先进街道(社区)创建为抓手,开展体育强乡(镇)社区创建和小康体育村综合提升工程建设。提升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努力实现便民体育设施全覆盖。
(2)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工程,特别是9个少数民族村文化礼堂建设,到2022年实现人口500人以上的村庄文化礼堂全覆盖。重点打造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特色农家书屋,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村庄文化品位和乡村建设内涵。
(3)建设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和村级培训基地、农村文化礼堂、党员活动室等现有资源,逐步完善“1+19+X”(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9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X个村级实践站)的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2、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1)推广乡村文化微信公众号
增加存储设备,优化网络系统,提升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扩大数字资源和地方文献的比重,建立县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开设微信公众号并逐步试点推广,定期开展 “公共数字文化下乡”惠民主题活动,使得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共享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