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成果转化扶持专项。扶持鼓励企业加快推动已授权发明专利落地转化,面向企业评选一批重大贡献专利成果,讲好企业创新故事,以示范引领激励企业推动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梳理主导产业、科技企业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最大限度提高科技计划项目扶持力度,以项目连接企业与科研院校(所),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技术革新中,实现产业化。开展山海协作,依托“萧龙科创园”等建立研发飞地、人才飞地,推动技术对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至2025年,制定“浙江制造”标准达到12项;争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3项,新增研究开发新产品100项。
六、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蓄水池
坚持人才引进与本土培育并重,打造具有龙泉特色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集聚一批高端研发人才、产业创新人才、新时代工匠,有效支撑科技创新发展。
(一)强化精准引才,推动高端创新人才集聚
深入推进“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及“绿谷英才”“科技英才”等计划,推动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制定创新人才需求清单,强化产业精准引才,发展壮大汽车空调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推行产业首席专家、“百博入百企”行动,集聚一批战略型、领军型科技创业创新人才。积极在上海、杭州、南京、宁波、深圳等创新资源丰富的城市布局创新飞地,建设研发中心,招揽龙泉发展紧缺的高端人才,形成科技创新人才“飞地”网络。探索与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高端猎头、人才服务机构直接合作的引才新模式,构建全球引才格局。“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绿谷精英”人才项目50个以上。
(二)完善柔性引才,促进科创人才团队合作
深化“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战略,梳理人才团队合作清单,建立市与所、市与校双向长期合作机制。创新完善柔性引才模式,以专项政策支持强化“户口关系在外地、平时工作在龙泉”的优势,谋划建设更多科创飞地。围绕重点产业技术需求,招揽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来龙泉企业工作,推动人才向汽车空调、数字化产业、医药健康、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集聚。力争到2025年,柔性引进高校院所的专家团队达到100个,专家教授达到600名。
(三)立足本土技能人才,培育新时代工匠
积极推进“绿谷工匠”计划,开展首席技师选拔认定,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推动传统产业工匠队伍建设,盘活本地应用型、技能型科技人才资源。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大师深度介入结对带高徒、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参与制定培养方案的“双导师”制,实现骨干企业与技能培训基地协同育人,培养一批与龙泉产业发展相适、技艺精湛的青年技能人才。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4000人。
七、全力打造高能级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紧抓产业基础高级化、前沿数字技术产业化、产业跨界融合化趋势,坚持开放创新发展之路,突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重点围绕“三大一新”产业,打造高能级产业体系。
(一)以科技创新赋能三大产业
创建大智造、大健康、大文旅三大产业“链长制”,突出创新赋能,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鼓励三大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和吸收并重,加速技术迭代,超前谋划布局,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促进产业向高端化跃升,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快推进本土前沿性研发与设计服务、材料测试等行业发展,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型。
专栏:三大产业重点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大智造。强化汽车空调研发创新,积极对接整车企业,力争实现汽车空调同步研发、超前研发,产业升级为整车配套的高端汽车(空调)零部件。鼓励汽车空调企业向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温控设备等相关领域产品研发布局。鼓励刀剑企业参与开展精品钢材制备技术研发与应用,发展高端不锈钢产业。以“工业设计+”,提升鞋业时尚设计附加值,做强时尚鞋业。
——大健康。支持国境药业等龙头医药企业,重点开展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仿制药、创新药研发。立项一批以“茶、菌、蔬、笋、稻”等为主体的健康食品研发项目,发展灵芝等中药材产业,打造食药用菌制造营养素以及山茶油、铁皮石斛、蜂蜜健康食品。增加水产业科技附加值,打造药酒等健康饮品。支持开展香榧护肤品研发,发展健康护肤产业。开展医疗康复健身器材相关产品研发。支持发展云医院、健康云平台、在线健康教育、网络诊疗咨询等大健康网络平台建设技术。探索开展百山祖国家公园森林康养产业示范项目建设。
——大文旅。以“艺术剑瓷日用化,日用剑瓷艺术化”为导向,以研发创新增加剑瓷产业技术含量,增加剑瓷产业文创与旅游附加值。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火炬龙泉青瓷宝剑特色产业基地,助力青瓷宝剑产业向高度艺术化、日用化、文创化以及功能陶瓷、特种陶瓷发展。继续深化龙泉青瓷“五大难题”和龙泉宝剑原材料技术研发,逐步实现生产标准化、系列化、精制化,助推剑瓷文创产品规模化生产。鼓励青瓷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进行功能陶瓷、青瓷面砖、日用刀具等新产品研发。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学术机构交流合作,推进创意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剑瓷旅游产品设计,做强剑瓷文化旅游。积极应对文旅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开展产品研发创新,提升竹木加工日用品、户外休闲用品、竹木玩具的设计水平、工艺水平。
(二)以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数字一号工程”为引领,深入实施数字化改革、“数字赋能工程”、“绿色智造工程”工程,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打造“云仓”“云数据中心”“数字工厂”等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方向,促进信息技术向生产、设计、市场等环节渗透,推动产业精密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技术研发和综合应用示范。寻找“互联网+”赋能产业发展机遇,加快5G、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柔性电子等项目建设和引进,探索构建“互联网+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助力传统制造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开展产品研发创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奠定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基础。积极拓展太阳能利用与光伏发热发电、智能电网等新能源技术应用示范。推进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5G基站、物联网、农光互补光伏发电、抽水储能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推进城市数字大脑建设,发挥边缘计算、物联网、图像识别等技术在社会城市管理及惠民服务的应用。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三)以科技攻关助力农林发展
深化与浙江大学、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开展“竹、茶、菌、蔬”等农业、林业新品种育种研究。鼓励科技型农业企业、林业企业、食用菌研究所、林科院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合力开展绿色生态种养、林下种养、农林产品质量安全等技术研发与攻关,力争在食药用菌连种障碍、竹木材料改性等方面实现突破。进一步加快龙泉市食用菌研究所、龙泉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龙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发展,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引入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加快黑木耳液体菌种生产、检测,集约化育苗换根嫁接等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助推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高效持续发展。打响“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示范区”等金名片,推进竹林资源培育和竹木产业提升,鼓励规模化种养。以技术突破支持特色发展木本油料、林下菌药等林下经济,助力争创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支持开展碳综合试点县相关科研项目建设。研究提升竹炭产品深加工、副产品回收利用等竹木加工技术附加值的方式与工艺,实现生产材料绿色化、制造工艺高端化,促进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机械强农、强林攻关研究。科技攻关助力支持碳中和试点建设与碳金融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