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义乌市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生态环境质量高位向好,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绿色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市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高质量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拓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中心;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民生态自觉显著提升;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功能逐渐恢复;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6%以上,实现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双控双减”;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得到安全利用,地下水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无废城市”;“天蓝地绿水清无废”美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取得明显成效,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有力;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稳定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本满足公众需求。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企业自治实现良性互动,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机制不断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改革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2.主要指标
“十四五”期间共设置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指标17项,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预期性指标10项,涵盖环境质量、污染减排、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低碳发展、生态创建等六个领域。
表2 义乌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指标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目标 指标
性质
环境质量 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0.2(“十三五”均值) ≥96 约束性
2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µg/m3) 35(“十三五”均值) ≤27 约束性
3 县控以上地表水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4 地下水质量Ⅴ类水比例(%) / 上级下达指标 预期性
污染减排 5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氨氮
挥发性有机物
氮氧化物
风险防控 6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2.33 93 预期性
7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100 100 预期性
生态保护 8 生态质量指数(新EI)* / 保持稳定 预期性
9 森林覆盖率* 50.9 不减少 约束性
10 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 19.91 ≥19.91 预期性
低碳发展 11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99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12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3 16 约束性
13 煤炭消费比重(%) 7.6 上级下达指标 预期性
生态创建 14 “无废城市”建设 / 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无废城市” 预期性
1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 命名 预期性
16 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得分 86.32 87 预期性
17 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数量 7 9 预期性
注:带*指标“十四五”的统计口径较“十三五”有调整,森林覆盖率2020年的现状值为“十三五”统计口径,国土三调正式启用后森林覆盖率按三调土地分类标准统计;“/”指无统计数据
三、重点任务
(一)严格源头治理,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和农业“四大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的刚性和约束性,把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强化“三线一单”数字化管理平台应用。坚决打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战,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推动工业高端化、数字化和绿色化。以印染、纺织等行业为重点,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严格环境准入,提高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门槛,严控“两高”行业产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造纸、纺织等高耗水行业缩减产能。全面开展“散乱污”整治行动,制定整治标准,建立管理台账,实施分类处置,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加快实施传统行业绿色化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着力开发一批具有无害化、环保低碳、节能节水等特性的绿色新产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装备,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创建金华市级以上绿色工厂20家。推进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分类分批推进分布式光伏光热、绿色公共照明、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改造、园区循环化改造、立体绿化等绿色重点工程,全面提升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环保治理和绿色发展水平。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推进行业整体清洁生产审核省级试点。实施新一轮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以工业循环经济“733”工程为示范,在化工、医药、印染、建材等行业全面推进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构建循环产业链。
2.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全面节能行动计划。全面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行动。完善区域能评+产业能效技术标准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新增规模,严格执行高耗能行业产能和能耗等量减量替代制度。开展高耗能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示范,树立优质产能绿色品牌。严把耗煤新项目准入关,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推广洁净煤利用,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积极推广工业企业集中供热。加快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管道燃气,提高全市管道燃气普及率,争取“十四五”时期天然气入户达到15万户。大力推广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使用,引导用能企业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深化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以省级小微企业园为重点,分类分批推进绿色公共照明、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改造等绿色重点工程,整体提升园区能源资源效率。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