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义乌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4.全面保障饮用水安全

  立足城乡供水一体化,优化饮用水取水格局,全面建设城乡供水同质化的大供水格局。进一步加强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到2025年,八都水库等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II类标准。科学划定和优化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与勘界立标,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规范化建设。推动岩口水库流域综合治理,打造优质水源地。加强水源水质监测,逐步推进“千吨万人”及其他乡镇级饮用水源地监测和水质提升工作,强化“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安全管护。建立健全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因地制宜地采取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或湿地等措施,拦截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源。开展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有机特征污染物分析,建立健全水源环境管理档案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矢量数据库,摸清污染来源及风险点位,完善饮用水水源长效管护机制。制定实施“千吨万人”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源一策”整治方案,加强饮用水水源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完善饮用水水源预警监测自动站建设和运行管理,严格饮用水水源周边有毒有害物质全过程监管。

  (五)推进净土保卫战,保障土壤和地下水安全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和风险防控,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农用地土壤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强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快构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治”体系,着力消除突出污染风险隐患。

  1.深化土壤污染源头精准防控

  应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及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等情况,持续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强化耕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深化中重度耕地污染土壤污染“源解析”试点建设,全面完成溯源排查,基本建立污染源全口径清单。建立控源(断源)销号闭环工作机制,坚持“边查边治、应控尽控”,对已查明的工矿企业、化肥农药、灌溉水和还田淤泥等各类污染源,制订控源(断源)工作计划,督促落实阻断污染物扩散途径、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调整农田灌溉水源、清理还田河道底泥等措施,有效遏制污染源对受污染耕地的持续影响。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治,根据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优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筛选原则。全面落实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报告、污染隐患排查、用地土壤(地下水)自行监测、设施设备拆除污染防治要求,推动重点单位将防治土壤污染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2.实施农用地分类精细化管理

  根据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一图一表”,分类落实农用地土壤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要求。将优先保护类耕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加快开展高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优先将枧畴、乔亭、华溪等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义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耕地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主体责任,探索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异地代保机制。到2025年,义乌市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加快推进中、轻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在耕地污染集中连片地区,建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全面实施以“水肥调控、阻隔剂施用、低累积作物培育”为主要模式的安全利用措施。系统梳理总结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试点项目经验,集成推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构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强重度污染耕地的严格管控,在全面落实种植结构和用地功能调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施客土置换、生物修复等措施,逐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改善重度污染耕地环境质量,力争“十四五”期间严格管控类耕地面积不增加。

  3.落实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

  推动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与国土空间规划监管有效衔接,整合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和用途变更为敏感用途地块,统一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实现开发利用“负面清单”管理。严格落实用途变更为敏感用途地块的土壤污染强制性调查评估和管控修复制度。对确定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地块,应当在相应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载明后续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评估或修复(管控)的原则性要求。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不得开工建设与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生产经营用地用途变更或在其土地使用权收回、转让前,应督促其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到2025年,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土壤污染调查执行率100%。借鉴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经验做法,健全并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质控制度。加强建设用地土壤修复的环境监管,督促落实二次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相关技术报告的评审把关,定期公开相关报告评审通过情况,推动从业单位提高水平和能力。

  4.推进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

  根据“强基础、建体系、控风险、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持续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结合已有的地下水污染监测结果,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逐步掌握全市地下水污染分布和状况,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初步确定保护区、防护区和治理区分布、范围和分区防治措施。针对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现状,分类实施水质巩固或提升行动。建立地下水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对已查明的地下水重污染工业企业,依法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督促落实自行监测、溯源断源、管控治理等措施。

  (六)聚焦闭环管理,全力打造全域“无废城市”

  坚持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以创建全省首批“无废城市”为载体,统筹推进工业和其他固体废物管理,严格落实禁塑限塑制度,加快构建固体废物多元处置体系,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

  1.全面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

  严格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管理,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工艺装备落后、处置出路难的建设项目从严审批。全面夯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延长产废者的责任追究链条,严格落实产废者的主体责任。探索开发应用有利于固废减量的生产工艺,推行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产业链、绿色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培育一批“三废”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推行农业绿色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推广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膜,减少农业废弃物产生量。以创建电商快递生态环保示范城市为引领,大力推行商品包装减量化、循环化和绿色化,全面提升包装垃圾治理水平。加强住宿餐饮等各领域一次性消费用品管控,推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动生活垃圾总量持续降低。加强产塑源头管控,严禁生产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塑料制品。深化快递过度包装、商超市场“限塑”等塑料污染专项治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管理长效机制,有效控制塑料污染。提倡绿色构造、绿色施工、绿色室内装修,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12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