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5:数字惠民服务专项
1.数字教育。加快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创新实验室建设,加强教师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开发精品微课程资源,争取“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覆盖半数以上的学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学情分析、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强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2.数字健康。加快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推进基层卫生信息一体化、数字医共体等项目建设,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积极推进惠民应用建设,加强与微信、支付宝、浙里办等渠道合作,优化居民医疗服务流程。加快推进“云医院”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云医院平台技术、管理和运营能力。探索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医学转化等领域的产业化发展。
3.数字交通。加强交通领域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全面应用,形成覆盖主要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的信息网络,推进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停车等建设,推动城市智慧出行。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加强BIM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工作的深度融合。推进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提升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共享应用。
4.数字乡村。推进行政村光纤通达和升级改造,深化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数字技术与农村集体资产、农村财务管理、低收入农户帮扶一张图、农户走访信息核对和监察等核心模块建设,构建任务触发、规划部署、目标达成、绩效评估和督查反馈的执行链,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4.实现数字基础支撑体系升级。聚力数字新基建,高水平建设5G宽带网络,推进新型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全域感知物联网基础设施,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建立大数据驱动的政务信息化服务新模式,促进政务信息共享共用和业务流程协同再造。全面赋能城市复杂系统,利用省市数据平台打造鄞州数据飞地,推进物联网、视觉识别、安全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的融合应用,打造可视化、可诊断、可预测、可决策的城市三维数字底座。
(四)龙头企业引培工程
1.重点打造本土支柱性龙头企业。鼓励本土企业做大服务品牌,动态跟踪各行业领域中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强化政策对接和服务配套力度,支持其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凤凰计划”行动,重点鼓励中国服务业500强与在金融、贸易、物流、商务服务等领域的本土服务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运作做大体量,抢占行业高地和产业链高点,通过“走出去”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平台型总部。
2.选育优引专业性龙头企业。常态化跟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领航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遴选储备一批意向引培项目库,深化共享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平台聚商等方式,实行产业链招商、渠道招商、预置招商等模式,提供精准政策扶持。研究建立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地图,及时跟踪企业业务布局、投资动向、重组并购等信息,开展精准招商、定向服务。加强与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知名律师事务所、国际咨询公司等第三方合作,引导跨国公司总部在鄞州设立投资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等经营性机构,引导“甬商”资本与海内外“甬智”资源回归创业。
3.完善企业服务配套体系。持续推进企业服务便利化改革,全流程优化服务,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政务模式,深化服务业领域“放管服”“无差别受理”“最多跑一次”等改革,提高服务业项目审批效率。建立健全区级主要部门负责人联系龙头企业制度和投资促进制度,加强对各类龙头企业的定期走访和对接服务。积极顺应招商引资进入产业环境主导阶段,加快完善成果转化体系、创新孵化体系、供需对接体系、专家智库体系、知识产权体系和金融投资体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做优基础配套体系,做精城市功能,以便利的区域交通配套、完善的商务配套和优质的教育配套吸引龙头企业落户入驻,吸引优秀人才集聚。
(五)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1.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制造业对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有序推动服务与制造双向融合,促进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争创国家和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建立“产品+服务”盈利新模式,鼓励制造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网络化协同制造,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服务向制造拓展,鼓励服务企业开展批量定制服务,推动生产制造环节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支持服务企业利用信息、营销渠道、创意等优势,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实现服务产品化发展。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新型云制造服务,实现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智能匹配和高效协同。
2.促进服务业和农业融合发展。增强服务业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支撑引领能力,加快发展“服务+农业”新业态,鼓励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功能复合型农业,支持农业共营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创客空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模式创新。鼓励平台型企业与农产品优势特色产区合作,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农资下乡渠道。鼓励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农业生产和经营决策、农技培训、农产品供需对接等服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等新业态。培育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支持农商联盟发展,鼓励银行、保险、科研、邮政等机构与农村各类服务主体深度合作。
3.鼓励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融合,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创新服务供给,拓展增值空间。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设计+”“体育+”“旅游+”“养老+”等跨界融合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载体,培育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整合经营,发展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
(六)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1.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本土品牌商品,重点培育和发展酷乐潮玩、M6、老宁波1381和涌上外婆桥等一批本地优秀商业品牌,并积极鼓励走出去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贸品牌。以鄞州现有产业资源为基础,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力挖掘具有鄞州特色的地理标志资源,放大品牌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培育一批国际化外贸品牌,协助企业进行品牌发展战略,引导外贸企业创建自主品牌,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得高端品牌、技术、研发能力等,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国际通行体系认证。分层次、分产业培育、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创建国家、省和市级出口名牌,提升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
2.扶持振兴鄞州“老字号”品牌。启动“老字号”重振计划,培育扶持“味华”、“赵大有”、“老同元”等一批“老字号”领军企业,对其品牌历史、制作技艺、文化内涵进行重点宣传和保护,通过机制创新、人才选聘、资本引进等措施激发企业发展动力。对经营不善、已淡出市场的“沉睡”品牌,通过搭建品牌价值评估、交易平台,以转让商标许可等方式激活。在博物馆、非遗馆、风景名胜区等一批能够展示鄞州区域文化形象的场所设立“老字号”专区、专柜,作为“老字号”活态传承的重地。打造“老字号”创新创业公益平台,实施“老字号+互联网”工程,打造一批创意“老字号”拳头产品,为“老字号”品牌文化注入新的时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