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上海科创中心,探索技术转移新模式,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探索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机制。深化与黄浦区、杨浦区合作,加快在两地设立科技飞地,在上海建设具有异地研发孵化、异地招商引智功能的科创飞地。
打造宁波高端制造协作区。参与谋划推进甬舟、甬绍一体化合作,聚焦大湾区建设,推动产业科创协同发展。加强长三角地区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创意时尚等产业的上下游合作,努力成为宁波高端制造的协作区;进一步深化创新链协作,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双向流动,加强空间策略、功能布局、产业协作、重大基础设施等规划对接和实施协同。
深化沪甬两地金融产业协同。推进沪甬两地在航运金融、保险科技、普惠金融等领域优势互补、特色集聚、协同发展。支持上海大型金融机构以战略投资入股鄞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鄞州设立分支机构或功能性子公司加快金融机构集聚,每年力争引进总部型金融法人机构三家以上。探索实现沪甬两地风险数据互联共享,建立重大金融案件协调处理机制和联合维稳机制。
推动甬舟港航协同发展。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目标,加强与舟山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智慧航运大数据平台,做大做强以油气全产业链为重点的储运、加工和交易,参与舟山江海联运中心建设,强化船员教育培训、船员与货物保险和海事服务,使鄞州区成为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航运服务基地。
打造楼宇经济“鄞州样板”。提升楼宇功能品质,整合楼宇服务资源,推进楼宇社区化管理,建立楼宇经济长效管理机制;提升楼宇集聚度、产城融合度和要素贡献度,培育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载体丰富、贡献突出的现代楼宇经济群,着力打造全市、全省楼宇经济发展的“鄞州样板”。
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培育工程。根据《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县(市、区)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库建设的通知》,围绕打造鄞州区“154”产业集群,重点开展现代纺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家居五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培育工程。
表4-2:重点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和重点 牵头单位
1 打造软件产业集聚区 集中精力建设东外滩软件产业园,推动“盛吉盛”“安盾微电子”等落地项目加快产出引进和培育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5至6家,成为宁波软件产业集聚辐射区、联动区、转化区。 区经信局牵头,区人才办、区科技局配合
2 在沪科创飞地 地点:杨浦区或黄浦区
利用杨浦区(黄浦区)科技创新孵化资源,在杨浦区建设具有异地研发孵化、异地招商引智功能的科创飞地,承担“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商引智、区域经济协作”三大功能,为宁波企业在上海招引人才、借脑研发提供“暖巢”式服务。 区科技局牵头,区人才办、区经信局配合
3 推进鄞州微电子创新产业园 完成二期建设,累计集聚国家级人才、市级人才、海外工程师20人、20人、26人以上;累计申报国家专利100项;引进企业35家以上;至少引进5家上市公司(或上市培育企业);产业园产值累计达到翻一番;固化一个集成电路全国性活动。 区经信局牵头,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经信局、区人才办配合
4 大嵩科创飞地
地点:鄞州经济开发区
类型:飞入型。开发区内开辟一块区域,设立飞地,由上海全权负责运营。
功能:承接上海地项目来鄞加速培育,打造“科技飞地(孵化)—科创基地(加速)—专业园(产业化)”的闭环创业链,实现人才、技术和项目的互融互通、共建共享,为鄞州培育未来产业竞争力和税收潜力。 鄞州经济开发区牵头,区科技局、区经信局、宁波湾区集团配合
5 甬江时尚东外滩科创飞地 地点;东外滩区域
类型:飞入型。开辟一块区域,对接杨浦区。
功能: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依托杨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借力借势吸引长三角区域内25个国家双创基地的优质项目落地鄞州,通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和“孵化+创投”的经营模式,形成全方位、多梯度的文化科创依托服务加速体系。 区文广旅体局牵头,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商务局、区科技局配合
6 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培育工程 在全区培育形成软件与新兴服务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家电5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节能环保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一批前沿产业,形成“154”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 区经信局牵头,区科技局配合
(三)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工程数字经济新基建共促。组建5G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推进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基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动长三角区域数据中心云化布局,推进长三角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深度参与长三角5G创新发展联盟,建设5G外场技术试验网,试点5G车联网应用,完成全地区技术研发区域的5G覆盖。围绕5G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培育龙头领军企业,着力突破核心技术,打造5G产业发展新高地。
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创新体系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生态体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传统软件产品创新进程,重点发展智能终端主导产业、集成电路核心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先导产业、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培养一批行业上市企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方向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数字经济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公共数据资源全面共享和有序开放;逐步实现“掌上办事”和“掌上办公”,着力将鄞州区打造成为全省政府数字化转型先行区,数字赋能全域治理试验区。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完善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功能,提升平台数据挖掘分析能力,推进社会信用工作平台向县延伸,参与建设信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信息平台,根据安排实现与国家信用平台、省信用平台、长三角信用平台互通共享。
(四)交通互联互通工程
优化铁路枢纽布局,形成高密度轨道网。紧抓金甬铁路、甬舟铁路建设窗口期,助推五乡站点落地建设。优化轨道、道路、公交等系统规划布局,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
加强内外通达,建设高水平路网体系。围绕“拥江揽湖滨海”城市发展战略及宁波高速路网布局,加快建成象山湾疏港高速昆亭至塘溪段,配合推进沈海高速姜山北枢纽至新屋段改扩建工程、象山港二通道的研究及建设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加快形成“一环一横三纵一疏港”的高速路网格局。优化城市过境公路、集散公路布局,积极推进绕城高速广德湖互通、世纪大道南延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加强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一体衔接,实现城市内外交通衔接顺畅。至2025年全区共计高速公路110公里,覆盖全区各镇(街道),路网密度达13.5公里/百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