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顶层设计,规范化推进品牌建设项目
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建德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加强品牌实训基地、品牌专业、名师(工作室)、名教育教学团队、示范性教学实训车间、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职普融通试点等项目培育,以推动我市中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组织中职学校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专业和项目负责人赴衢州、临平、德清、长兴、宁波等地参观学习,邀请专家实地指导,聘请杭州市职成教教研室教研员作为每个项目的指导专家,定期对中职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进行指导。
加强项目实施督查,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听取项目实施的进度汇报,分析存在的困难,研讨解决方法。目前,新安江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示范性现代学徒制、旅游专业的品牌专业建设、职普融通、烹饪专业的示范性现代学徒制、学前专业的品牌专业建设及电子商务专业的校企车间等6个项目通过杭州市“十三五”中职质量工程项目的现场实地核查,项目建设正在进行中。
(三)紧抓落实,专业化推进重点发展任务
围绕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进选择性课程改革。制定实施《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意见》,不断提升我市中职学校学生核心素养。新安江职业学校以1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德(开展教师师德和学生品德建设)、3美(创建美丽班级、美丽寝室、美丽学生),4防(防法盲、防灾、防心理疾病、防暴)的“1234”工程为抓手,不断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制定实施《建德市中职学校“选择性”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扎实推进选择性课改。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开设选修课30余门,课改学生覆盖率达100%。新安江职业学校12科选修课校本教材获得杭州市一、二、三等奖。
推进教师培训交流,建立了常态化教研机制。重视重点扶持薄弱学校教师培训交流工作,在认真总结第一批教师培训交流工作的基础上,专门召开会议,征求意见,慎重选择,确定第二批人选,按照省厅安排,与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主动对接杭州市乡村名师工作室对我市职业教育帮扶和指导。四是建立了常态教研工作机制。近几年,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职教中心)常态化工作以教学调研、教学常规落实、杭州区域统测、学科大组常德以、学校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比武、专业课教师技能比赛、青年教师赛课、高三阶段性讨论以及科研指导、赛事组织为重点开展常态化指导与服务工作。
(四)模式创新,科学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学习方式,探索“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引导、组织中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的放矢地开展“导生制”、“导学案”等学习方式的探索,构建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校园创新创业等实践平台。工业技校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地将精准扶贫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了“企业出资,学校培养”的育人模式,近三年来招收云南、贵州两地贫困学生共计116人,企业为学生提供培养期间人均约20000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保障学生在建德安心学习与生活,毕业后进入相应企业工作,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实现真正意义上“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输血式”脱贫。2020年,参加浙江省高职考,上线率达98.6%,其中上本科线6人。2021年参加高职高考,上线率97%,其中本科上线录取12人,分别为服装、工美、机械专业。
我市职业教育注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活动、技能比武、双师共育、校企合作共同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2019年12月杭州市技能大赛上,新安江职业学校以4金7银21铜名列奖牌榜第15位,成了2019学年杭州市技能大赛最大的一匹“黑马”。2020年12月的杭州市中职师生技能大赛中,新安江职业学校继续以4金11银19铜的奖牌数继写辉煌。
(五)主动对接,全方位提升产教融合水平
秉持“开放、联合、共享、协作”的办学原则,逐步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赢。我市中职学校分别与新安化工、农夫山泉、安伴集团、致中和酒业、皇冠假日酒店、凯豪大酒店、开元芳草地酒店、7017味道工厂、五星车业等单位开展联合办学,学校定向培养并输出的学生深受企业好评。去年4月,新安江职业学校与杭州嘉匠烘焙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将企业的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皇冠假日酒店、7017味道工厂已与学校旅游专业和烹饪专业签订协议,成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通过成立全市中职旅游专业、烹饪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举行拜师仪式、现场教学推进会,教师、师傅、学生三方论坛等多形式活动,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前,我市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达30家,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比例达67%。
三、SWOT分析
(一)发展现状与S-W(优劣势)
1.市内职业学校底蕴深厚,但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单一
建德市新安江职业学校和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是市内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建德市卫生进修学校虽然有前期中专的办学历史,但当前主要是以进修培训为学校主要职责。总体上看,市内职业学校区位优势不明显,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与杭州市主城区其他区相比,区域内缺少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或入驻,中高职协同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局面尚未形成,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适应性有待提升。
2.市内职业教育底蕴丰厚,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短缺
近年来,国家、省、市层面的职业教育专项改革项目多、投入大。由于历史原因建德市职业学校在争取重点支持、重大扶持的机会少,留下了较多遗憾,呈现出一些短板。在全省上下建职教高地、创特色品牌背景下,需要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扶持和亮点工作突破上下功夫,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汇聚多方教育资源,重点扶持有条件、有积累的学校成功创建现代化学校,高质量完成“双高建设”等重点任务。
3.市内人才培养特色明显,但学生后续成长空间受限
当前区内三所职业学校立足传统优势,形成了育人品牌。例如,工业技术学校有40多年的积累,形成了技工教育工科类人才培养优良传统和育人品牌;新安江职业学校立足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强化专业建设、服务本地创新人才培养载体上下了很多功夫,在省、市职业教育改革项目上形成了特色。卫生学校为服务地方、辐射周边开展人才培训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得到明确的今天,走出县域办学及育人“舒适区”、突破新高度,需要将中职人才培养置于现代职教体系下,优化专业布局,以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升培养质量,增强办学适应性。
4.基础建设有进步,但教师队伍、教学条件适应性弱
经过多年积累和项目建设,市内职业学校在办学空间拓展上已经有突破,能够基本满足日常教育教学需求。新安江职业学校的扩建工程已经纳入规划并划定红线,市工业技校的实训装备、实训空间也有一定改善。随着国家、省、市各级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的推进,教育教学资源也日益得到更新。但是,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职业学校管理统筹力度校、教师队伍日益老化、专业教学团队专业化不强、教师转型难等一系列日益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瓶颈。适应教育现代化、信息化需要,市内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水平亟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