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专项规划
前 言 - 1 -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 2 -
第一节 发展基础 - 2 -
第二节 发展机遇 - 4 -
第三节 发展挑战 - 6 -
第二章 总体要求 - 8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8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8 -
第三节 战略定位 - 9 -
第四节 发展方向 - 10 -
第五节 发展目标 - 12 -
第六节发展布局 - 14 -
第三章 重点领域 - 17 -
第一节 重点打造一大优势产业 - 17 -
第二节 创新发展两大特色产业 - 21 -
第三节 培育壮大三大新兴产业 - 26 -
第四章 重点任务 - 31 -
第一节 实施科技创新赋能工程 - 31 -
第二节 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 34 -
第三节 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工程 - 35 -
第四节 实施园区载体提质工程 - 37 -
第五节 实施高质量招商引资工程 - 39 -
第六节 实施开放合作深化工程 - 42 -
第七节 实施服务能级提升工程 - 44 -
第五章 保障措施 - 47 -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 47 -
第二节 强化统筹协调 - 47 -
第三节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 48 -
第四节 加强监测与评估 - 48 -
第五节 强化产业空间保障 - 49 -
第六节 强化财政资金引导 - 49 -
第七节 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 50 -
第八节 营造良好氛围 - 50 -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十四五”是我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第一个五年,是实施“工业强县、山海兴县、文旅名县、富美新城”,加快建设新兴工贸港口城市,实现“底部起跳、晋位争先”,奋力谱写新时代新诏安建设新篇章的关键时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编制和实施《诏安县“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我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诏安整体产业竞争力提升,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漳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诏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闽粤经济合作区发展规划》为编制依据,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总体目标、发展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是引导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协调,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初步构建。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步晚,正在经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简单引进、应用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布局从分散到相对集中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我县着力完善新兴产业落地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撑体系构建,陆续出台了《诏安县关于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诏安县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诏安县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诏安县促进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扶持措施》等政策性文件。在企业事务办理端,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和完善重点产业“一站式服务”制度。在企业扶持方面,落实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帮助企业争取国家政策资源,引导企业加大投资规模,提升产业层次。
二、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围绕资源优势、产业基础,我县初步形成了海洋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电子轻工机械等新兴产业并存发展的格局。截至2020年底,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387.45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其中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1.67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15.92%。
三、产业集聚发展实现新跃升。发挥园区特色优势和综合竞争力,以诏安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提供坚实基础。其中诏安工业园区(东区)为现代化高科技特色产业园区,以建设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为动力,规划建设有海洋生物产业园、新能源及机械制造产业园,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园区。诏安工业园区(西区)已形成了以婴童文化创意、电子信息、轻工机械、精细化工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格局,也为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表1 诏安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园区发展基础情况
园区名称 主导产业 代表企业 发展概况
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 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育种、健康养殖、医药材料、海洋服务配套 润科生物、环海生物、大北农科技、玛塔农业 规模企业9家,产值18.88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产值5.6%,税收4662.97万元
新能源及机械制造产业园 新型锂电子电池、电池配套、新能源汽车、运输设备等 猛狮科技、动力宝 规模企业2家,产值27.76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产值8.27%,税收503.79万元
婴童文化创意产业园 儿童玩具、食品、服装、文创动漫、教育等 星辉、京丰、铭欣等 规模企业9家,产值18.13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产值5.4%,税收1524.85万元
电子轻工机械产业园 电路板、精密仪器、数码电子、印刷等 大新电子、瑞升电子、必冠电子 规模企业16家,产值57.41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产值17.09%,税收3530.71万元
新材料产业园 绿色新型建材、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 融海高分子材料、国锆新材料 规模企业6家,实现产值12.15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产值的3.62%,税收665.99万元
注:发展概况中园区产值和税收值为2021年统计数据。
四、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创新驱动智能化生产向纵深发展,加快推进“诏安县《中国制造2025》实施纲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迈进。1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6家企业入选省、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个项目分别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工信部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加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力度,推进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同成立研发机构,在产业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关键技术攻关。现有省级创新平台8个、市级创新平台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技术中心5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省级众创空间2个、市级示范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市级重点科技服务机构1家。其中原金都工业集中区设立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与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合作,建成国家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厦门海洋功能生物分子活性筛选平台、海洋微生物制剂产业开发平台、海洋生物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综合评价公共服务平台。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上,总体上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来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度重塑世界格局,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明显,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世界各国纷纷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高科技领域国际贸易摩擦日趋频繁,科技创新正在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深度调整,为我县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国内来看,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等重大战略,并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些重大战略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强大动力。此外,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不断加快,催生的投资热点与市场需求,为我县发挥后发优势,把握发展新机遇,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引入高端生产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从省内来看,多重政策叠加与外溢效应为福建进一步加快发展带来战略机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部署的推进,中央明确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为福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十四五”时期,福建省提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质量强省、海洋强省、数字福建建设,为我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指引。
从全市来看,“十四五”期间,漳州市提出了当好新福建建设先锋,谱写富美新漳州新篇章的构想,支持沿海地区深耕港口经济和深远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厦漳泉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新要求。全市正在实施“千百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着力打造“9+5”产业集群 ,大力实施“强基强链强企”工程,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县科学利用各类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一轮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自身来看,我县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是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沿海城镇发展带的重要节点、闽粤经济合作核心区、漳州市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属于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者互动地带,后发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正迎来大有可为、大可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此外,我县“十四五”期间将围绕“4+4+3”产业发展格局 ,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要求。我县将在原有的海洋生物、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增量、做优存量,打造富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第三节 发展挑战
虽然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面临多层次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国需求端和供给端受到冲击,形成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危机,深刻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美间的政经博弈愈加激烈,中美贸易摩擦转入长期竞争态势,关键核心技术设备面临断供风险,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外需不振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上述因素给全球经贸形势、产业发展和国际技术合作带来负面影响。此外,面对“互联网+”时代,我县需加快新兴产业“接网触网”速度和力度,统筹陆海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培育新兴业态尤为关键。
从周边发展环境上看,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区域经济竞争将呈现新格局。周边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漳州沿海九龙江生态高新产业带、环厦门湾先进制造产业带、环东山湾沿海临港产业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中,我县所处区域远离都市圈中心区、远离城市核心区,作为后发地区如何集聚产业发展高级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任务艰巨。
从自身发展水平上看,尽管“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形成了一点基础,但还有许多不足和短板。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型较为单一,产业层级较低,创新经济仍处孕育期,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品牌化不足。除海洋生物科技方面有几大省市级平台支撑相对较强之外,其余领域的创新水平仍较薄弱,在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投入还需加强。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下游,缺乏核心竞争力,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中高端行业规模不大,满足市场需求的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产品不多。新兴产业平台主导型和骨干企业较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园区载体的生产、生活、生态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引入人才、留住人才的成本较高,知识、人才、技术、市场、空间等要素资源不足。这些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高标准发展提出了挑战。
综合研判,我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也面临不少的问题。在多重复杂因素叠加之下,我县要深刻理解“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科学内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探索实践具有我县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局面、新格局,形成我县经济增长的新支柱、新动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高端制造能力为主攻方向,全面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汇聚创新要素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完善产业创新生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强化产业协同联动,着力构建“1+2+3”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融入漳州市千百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努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持续引领产业质效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为构筑高水平双向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新兴工贸港口城市,打造漳州新增长极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前瞻布局,创新引领。坚持面向未来、超前谋划,以建设漳州新增长极为核心,主动布局一批引领区域产业变革方向的先导产业。强化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科研平台的基础优势,建立产学研对接的长效机制,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引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重点突破,融合发展。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轻工机械等重点领域,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发展能级。发挥龙头企业引领“雁阵”的核心作用,带动上下游延伸和配套产业发展。主动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推动新兴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三、陆海联动,全域发展。立足我县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全县域全方位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海陆一体,统筹海域、海岸带、沿江及腹地开发建设,实现海陆资源互补、布局互联、产业互动,形成海陆相互促进、多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发挥诏安工业园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区的主导作用,双轮驱动,协同带动各类园区载体,一体化推进全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开放协同,双向推动。坚持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合作,广泛利用国内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和技术,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合作的新途径与新方式,在扩大开放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主动发挥自身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闽粤经济合作区中的作用,构建两岸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合作平台。
第三节 战略定位
一、打造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集聚区。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积极主动融入“环东山湾沿海临港产业带”,打造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集聚区。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引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支撑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将我县建设成为漳州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成为漳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把握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和建设诏安港区万吨码头的契机,发挥我县海洋经济在主导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优势,依托金都工业园国家级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强化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积极谋划招商发展一批高端、高科技、研发类海洋新兴产业项目,促进海洋科技创新集聚,切实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产业优势,把海洋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优势。
三、打造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协作的新高地。充分利用我县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发挥我县作为闽粤经济合作区的核心主体作用,推动大湾区企业的高新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与本地资源优势相结合,以海洋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洋产业重要转移基地和产业配套延伸带,强化诏安作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先行地和重要通道的功能。
四、打造闽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合作先行区。营造良好的台商投资环境,集聚闽粤特色产业优势资源,积极吸引台湾产业方面相关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资源,重点围绕文化创意、医疗健康、信息科技等,探索开展两岸产业深度合作示范区建设,努力建设成为闽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合作以及产业链国际化拓展的重要平台。
第四节 发展方向
全面强化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引进消化吸收,“十四五”时期我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发展方向为现代生物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与创新服务等6大领域(见表2),并根据各领域发展基础打造“1+2+3”分层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见图第三章图2)。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符合国家、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二是彰显产业特色和基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三是符合市场需求,并体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要求。
表2 诏安县“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选择
国家 福建省 漳州市 诏安县
新一代信息技术(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产业,新型信息技术服务、海洋电子信息、未来网络)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电子元器件、智能化消费电子产品、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高端信息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电子产品及元器件、产业互联网、数字服务业、人工智能应用)
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 高端装备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装备;新型纺织、食品加工、核电等专用装备;高端轻工装备、新型农用车装备、海洋工程装备) 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关键零部件、精密机械、专用装备、新兴智能制造、海洋工程装备) 高端装备制造(专用成套设备、海工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
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新材料服务) 新材料(前沿新材料、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 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冶金新材料、无机新材料、电子专用化学品、前沿新材料) 新材料(绿色建筑新材料、高分子复合前沿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及相关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其他生物业) 生物和大健康(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基因与生物技术)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现代中药大健康产业、生物医药、海洋药物、生物制品、生物农业) 现代生物与健康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现代中医药、功能性食品)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及装配制造,新能源汽车相关设施制造,新能源汽车相关服务)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及电机驱动系统、充换电设备、燃料电池)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汽车及智能部件、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
新能源(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产业、智能电网) 新能源(高效光伏、海上风电、氢能及燃料电池、储能、电力物联网) 新能源(光伏、核电、储能、海上风电、氢能及燃料电池) 新能源(新能源与储能电池、生物质能、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及配套、能源互联网)
节能环保(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 节能环保(高效节能产品开发、先进环保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资源循环利用及节能环保服务、海洋环保) 节能环保(海洋节能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节能环保(节能环保装备)
数字创意(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数字文化创意活动、设计服务、数字创意与融合服务) 数字创意(数字创意技术装备、数字文化创意活动、设计服务、数字创意与融合服务) 数字创意(数字内容与开发、数字设计与服务、数字技术与装备) 数字创意与创新服务产业(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化婴童产品创新设计)
注:为便于产业发展方向的对比,本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参照国家标准进行梳理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龙头企业、标志性产业链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打造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规模总量快速提升。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力争突破55亿元,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2%。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7%。
二、创新生态基本成型。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不断提升,研发经费投入提高1.2个百分点,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到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家,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品牌,初步形成有利于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有利于创业潜力有效激发、有利于创造动力竞相迸发的创新生态。
三、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25年,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2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达2家,形成梯次发展的产业集群体系。打造若干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形成全域协同、重点突出的空间布局。在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四、发展环境更加完善。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加快制定出台有利于人才、技术、资本集聚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规章制度,综合管理体制与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全面营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表3 诏安县“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产业
规模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亿元 —— 55 预期性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17 预期性
3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 15.92 22 预期性
创新
能力 4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 2.2 3.4 预期性
5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1.6 2 预期性
6 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个 7(2) 10(3) 预期性
7 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 个 1 ≥1 预期性
8 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个 1 ≥1 预期性
产业
集群 9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家 0 ≥2 预期性
10 省级单项冠军企业 家 1 ≥2 预期性
11 高新技术企业 家 16 ≥30 预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