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十四五”农业农村(林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拓宽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一是促进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农业+”业态,打响“塘栖枇杷节”、“运河鱼羊节”品牌,推动农家乐(民宿)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农家乐(民宿)监督管理、公共服务、宣传营销和政策扶持,引导乡村休闲产业向高层次体验消费转型。到2025年,打造省级休闲乡村1个,全区建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不少于5条,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次达到200万以上,年经营收入达到2.2亿元,累计培育精品农家乐(民宿)不少于15家,创建区级精品现代农业园区5个。二是培育壮大乡土特色产业。挖掘临平优秀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乡愁文化资源,围绕“一村一品”和“一镇一品”,培育壮大一批以塘栖粢毛肉圆、三家村藕粉、法根小桃酥、亭趾月饼等为代表的农家特色小吃产业,打响农家特色小吃品牌。三是强化农业公用品牌建设。建立一整套以大运河乡村旅游为基础的品牌形象体系,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举办农业农村招商、美丽乡村推介、农产品营销等活动,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辐射面。到2025年,实现临平区域农业公用品牌年产值10亿元以上。

  (三)美丽乡村提档升级行动

  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一是找准美丽乡村目标定位。以建设“一园引领、两核驱动、十村未来、多点精致、全域美丽”的美丽乡村新格局为目标,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重点打造塘栖丁山湖核心圈和运河北片核心圈美丽乡村两大示范区块,建成一批突出水乡韵味、引领品质生活、彰显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典范。二是打造未来乡村标杆试点。以数字化改革为载体,集中培育打造10个引领时代潮流、呈现未来元素、彰显运河水乡韵味的“未来乡村”,推进未来邻里、文化、健康、低碳、生产、建筑、交通、治理、党建等场景建设,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三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创建。以打造“运河水乡美丽乡村示范、两山理论平原转化标杆”为统领,继续完善塘栖水乡风韵线周边配套建设。到2025年,培育市级美丽乡村特色村1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美丽乡村风景带2条,实现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全覆盖,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率100%。

  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强化提升乡村环境品质。按照“生态、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推行农村公厕专人负责制,加快农村强弱电杆线序化整治,健全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大力建设美丽田园,打造美丽河湖。二是健全城乡一体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提高源头分类准确率,加强资源化处置站点运维管理,推进垃圾分类数字化建设,落实农村公厕、节点等公共设施维护,持续保持干净整洁,持续开展美丽庭院等系列化、群众性美丽健康创建活动,营造户户参与、人人动手的浓厚氛围。三是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加强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推进农村危房长效治理。推进村庄规划多规合一,加快盘活闲置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推动农村建房解困,落实新建宅基地用地空间500亩以上。

  推动美丽经济迸发活力。一是打造乡村农文旅精品游线。结合沿线农业园区、景区村庄、小城镇,植入运河文化,串点成线打造以产业、文化为重心的精品主题游线,发展运动养生、农趣美食、民宿度假、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业态。到2025年,应用“大运河乡村旅游一键通”,打造大运河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以上。二是积极发展美丽乡村夜经济。加强夜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优化城乡夜经济发展布局,合理增设一批乡村夜间消费空间和设施,丰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美丽乡村夜经济产品业态,构建夜间文旅产品业态、公共服务、市场推广三大体系,建设美丽乡村夜经济精品路线,培育夜间经济试点村。三是建立产村融合联结机制。按照“产业特色明显、融合程度深入、经营机制健全、利益联结紧密、服务功能完善、带动作用明显”要求,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片区化推动各类主体相互渗透、一二三产业度融合、产业与乡村协同发展。到2025年,打造产业兴、农村美、生态优、农民富的区级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5个。

  (四)数字乡村培育建设行动

  推动乡村全域数据互通。一是推进5G数字化示范应用。加快乡村5G基站建设,推动5G网络与泛在感知、万物互联等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重点乡镇、重点产业园区、乡村景区实现5G示范应用。二是优化配置数据资源共享。对接浙江省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加强与省级、市级行业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充分利用市区两级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加快实现条块数据融合,推动建设临平数智农林综合应用平台。在全市统一支撑体系下,发挥区域中转枢纽功能,有效实现系统接口和数据资源的承上启下,提升部门间数据实时流动性和互联性,推动科学决策和高效执行。三是大力推进数字乡村核心技术应用。推进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和共享、开放,构建完善乡村数据资源体系。广泛开展院校合作,借助数字化、信息化领域高端服务企业或智慧,提升乡村数据采集、深度挖掘、关联分析、研判评价能力,为创新应用提供支撑。

  提升产业数字化应用水平。一是推进生产管理数字化应用。集中要素培育,推进数字技术、装备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数字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化改造种养基地等。到2025年,建成数字农业示范点(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化改造种养基地)10个。二是推进流通营销数字化应用。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一批数字乡村新业态和新零售品牌,建设网上农博临平馆,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乡村旅游服务业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三是推进行业监管数字化应用。加快推进图像识别、区块链、北斗定位、遥感等数字技术在耕地保护监督、动植物防疫和病虫害防治、“肥药两制”、质量安全监管等领域的应用。利用在线监测平台开展机械化作业、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米袋子”“菜篮子”等农业补贴工作智慧监管,应用北斗农机管理系统开展农机远程监控和管理。搭建数字化监测网络,运用农资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低收入农户等大数据分析,提升乡村自然资源、人居环境、农村住房、低收入农户增收等领域数字化管理和综合应用。到2025年,完成“浙农码”应用4万次。

  加快乡村数字治理全覆盖。一是推广新型智能终端使用。实施农业农村智能装备提升工程,有效提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全周期动态智能感知水平。二是赋能乡村数字治理场景。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立体感知体系,围绕基层党建、小微权力运行、三资管理、应急管控、防灾减灾等数字治理应用场景,推动实现乡村人、房、企、事等基本元素一屏感知。三是构建基层数字治理系统。加速推进城市大脑数字乡村治理驾驶舱与“基层治理四平台”的融合建设,镇(街道)驾驶舱重在抓处置、强实战,村级驾驶舱重点强化提升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现场处置的能力。到2025年,培育20个数字乡村样板镇(村)。

  强化乡村公共服务数字赋能。一是实施数字公共服务。以便捷乡村服务为目标,打造乡村服务丰富应用场景,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一件事”办理服务,全面推动数字服务与乡村生活相融合,推进政务服务一体机乡村基层全覆盖,全面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促进乡村普惠服务数字化全方位普及。二是深化信息进村入户。优化提升乡村信息服务窗口,推动农业农村特色服务入驻,加快数字农合联建设,促进城乡资源有效衔接和顺畅流动。三是建立健全乡村网络安全保障。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加强数字乡村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和数据流动监管水平,打造基于主动防御的数据、网络安全体系架构。到2025年,打造美丽乡村服务应用10个,典型数字应用场景5个。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0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