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发展,是临平区科技创新的优势所在,但也在区域产业发展中逐渐显现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缺乏的潜在弊端。从高新技术企业所在的产业领域分布来看,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时尚创意等产业牢牢占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绝对比重,而在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
2.科技创新资源载体有待培育。创新资源不够丰富,缺少全日制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尚未使用,缺乏推动产业发展的知识创新源头。缺少省级以上重大创新载体,大院大所、新型实验室体系等高能级创新载体,布局先天不足,难以支撑产业重大创新突破。浙大高端装备制造研究院、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院等科创载体作用还未有效发挥。亟需弥补科创平台短板,加强省市战略衔接,集聚高能级科创平台。
3.龙头企业创新带动能力偏弱。产业细分领域领军企业较多,但缺少百亿级、千亿级旗舰企业,参与全省标志性产业链建设的骨干企业较少,未能形成行业龙头带动整个产业链合作创新、协同发展的局面。全区仅贝达药业1家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行业创新龙头企业数量较少,承担国家、省部署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较少,产业链整体带动能力、生态构建能力、区域辐射效应相对不足。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尚需增强有待提升。
4.创新服务体系支撑作用不够。综合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高效联动和协同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点、线、面”相结合的创新格局有待加强;人才管理和服务机制尚不完善,青年人才、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的梯队建设不均衡,人才资源储备不足,高端领军创新人才和拔尖技术工匠短缺;创新创业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验证、中试熟化、检验检测认证、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还比较薄弱,支撑产业创新高地建设的创新土壤还需大力培植。
(三)发展机遇
“十四五”以及今后更长时期,全球将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深度拓展期,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随着“数智临平•品质城区”建设稳步推进,临平科技创新发展将跨入历史新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需求。
1.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科创蝶变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信息、材料、能源、生物等领域技术出现群体性突破,重构全球价值链条。同时也催生出巨大的数字化需求,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泛在物联、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省委十四届七次、八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均确立了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为此,临平需发挥坚实的智造基础优势,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前沿,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超前谋划、主动布局,深度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加快推动科技赋能智能制造,实现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驱动,争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省级未来工厂示范区。
2.长三角一体化纵深发展带来科创协同新机遇。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进入加速实施期,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基本形成上海龙头带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临平处于长三角发展版图的圆心地,坐落于G60科创走廊和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战略交汇点,是杭州高水平融沪的桥头堡和杭州都市圈东北门户,为此,临平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亟需全方位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深度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紧密联系杭州都市圈融入长三角发展议题,加强与G60科创走廊的协同联动发展,主动承接上海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高端创新要素外溢,构建科技创新发展的区域协同生态,促进全区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快速增长。
3.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带来科创联动新机遇。作为杭州“一核九星”城市空间格局中的紧密联动型星城,与核心城区高度关联,有望通过强化科技研发、高新技术等创新供给,打造产业高地、科创高地,成为“大杭州”的重要增长极。为此,临平应以争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为契机,在未来智造片、数创时尚片、大运河科创片等独具特色、专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新布局中,积极打造创新型企业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完善、产学研协作紧密的新兴产业集群,争取布局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全方位纳入杭州全域创新发展新格局,力争成为杭州建设全球数字变革策源地的产业科技创新核心引擎和关键区域。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科技创新决策部署,以“数智临平•品质城区”为导向,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人才为核心集聚创新要素,以企业为主体厚植创新优势,全面对接高端创新载体,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着力打造数智融合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域产业创新策源地,努力成为全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成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区,为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增添科创动能,为高水平建设融沪桥头堡、未来智造城、品质新城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重点突破,加速引领创新。把握科技前沿发展势态,集聚科技创新重大目标,在3+1+X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构建政产学研联动的创新生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在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提升科技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2.坚持人才为先,激发源头创新。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突出创新源动力培育。加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招才引智力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健全人才激励管理机制,增强人才精准服务能力,营造具有临平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构筑人才集聚发展高地。
3.坚持企业主体,推动融通创新。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借力“尖兵领雁”计划,发挥重点示范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注重协同攻关,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支撑环境,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潜能。
4.坚持开放联动,促进协同创新。发挥接沪融长桥头堡的区位优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着力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全球创新网络。放眼全球配置创新要素和资源,链接世界前沿科技和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打造临平科创基地,共筑长三角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开放型创新整体效能,实现区域发展新跨越。
(三)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