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专栏5 特殊教育提升工程

  加强智慧特殊教育建设,打造余杭“智慧特教”品牌。加强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凸显智慧特殊教育建设。到2025年,完成特殊教育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及“智慧特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争取举办全国“智慧特教”为主题的教学现场会,面向全国展示余杭“智慧特教”优秀成果。到2025年,建成符合特殊学生就业的职训基地不少于5个。

  (五)构建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推进资源扩容,高标准建设现代职业学校。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高起点统盘规划全区职业教育发展布局,不断使职业教育同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同群众期待相契合。保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同步规划和扩张新的职教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专业特色显著、专业竞争力突出、专业服务力优质、专业集群化发展完善的高水平专业群,提高中职学校办学竞争力和吸引力,持续领跑省市职业教育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标杆区。

  2.深化产教融合,高效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抓住杭州市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的契机,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完善产教统筹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校教育与行业产业的对接,与专业能力标准的对接,与生产过程和工作岗位的对接,全面落实国标和省标,科学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1+X”书证融通试点改革。进一步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试点,全面推行企业、高校、中职三方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3.构建服务体系,高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按照“需求导向、高端定位、服务产业、校企共享”要求,突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标准研发、培训模式创新、职业能力展示等六大核心功能,建立与区域发展特色相匹配的融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职业体验基地为一体的“三融基地”。逐步打造3-5个生产研发转化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学校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力。

  专栏6 中职教育领航工程

  力争到2025年,新建1所职高,扩建3所职高;高标准建成1所全国一流的“数字工匠”育人高端职教学校,2所省级一流中职名校。通过优化调整和大力建设,逐步形成12-15个高水平专业集群,中职就读名专业学生比例达60%以上。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达到65%以上,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培育示范性教育集团(联盟)5个,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个以上。

  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90%以上,成功创建省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2个、技能工作室或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市实习实训基地4个;“1+X”证书制度国家试点达18个;中职学校面向社会培训能力不断增强,承担社会培训规模和全日制学历教育比例达1:1以上。

  (六)健全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1.拓展终身教育资源,促进学习资源开放共享。统筹区域内各类学习资源,优化、拓展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各部门、各系统的学习资源开放共享。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民俗馆、科技馆等各类公共设施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便利。积极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等各类传播媒体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服务。

  2.建设数字化学习网站,搭建市民空中学习平台。加大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力度,通过外引内建方式进一步丰富资源。完善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功能,提高用户体验,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通过发挥网络教育的特有优势,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把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深入到社区和家庭,创新“三全(全生命周期、全时段服务、全要素保障)”应用场景,在未来社区、乡村新社区100%建立公益性学习中心,将其打造成多样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市民终身学习资源中心、政策信息传播中心和学习交流中心。加强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推广,加大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终身化理念的宣传,提高居民终身学习参与率。

  3.创新终身教育内容形式,打造特色品牌项目。统筹安排区域内各类终身教育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提高市民参与率,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打造各类品牌学习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实施“一社区一特色”工程,社区(村)层面充分挖掘和调动百姓学习需求,依托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完善软硬件设施配套,定期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自成特色的学习活动。

  专栏7 终身教育促进工程

  推进终身教育品牌项目创建活动,实施“一镇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工程,积极创建终身教育特色品牌。到2025年,形成推出5-7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终身教育特色品牌项目。

  五、全面加强关键领域改革

  (一)加强教育治理能力建设

  1.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注重教育评价机制的“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形成并完善过程性、发展性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通过项目委托、购买服务、社会合作等形式,建立健全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价实施机制。健全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实施以“绿色质量”为共同价值取向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从学科教学质量、学生发展指数、学生成长环境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为区域教育发展改革提供有效、坚实的数据支撑。

  2.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依法依规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审批登记、开展专项治理、强化日常监管,切实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和完善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民办教育生均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支持民办学校创新办学机制和育人模式,培育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学校。建立健全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与信息公开制度,健全教育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强化学校治理能力建设。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等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制度,强化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机构建设。提升民办学校内部治理水平。进一步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制度建设体系。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保证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协作组织,发挥社会监督、评价和问责功能。

  4.发挥教科研引领作用。提高科研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教育科研部门不断完善教科研跟踪指导制度、研讨交流制度、过程评价制度、成果鉴定制度,开展教科研服务活动,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服务指导。加强教育科研的规划工作,针对教育发展的全局要求和县域教育教学的短板规划研究课题,加强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加大教科研奖励力度,提高对教科研工作成果突出的学校和教师的奖励标准。完善教研工作体系,明晰教研工作职责,强化校本教研工作;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严格专业标准和教研员准入制度,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9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