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沛县“十四五”农业产业规划

  沛县“十四五”农业产业规划

  (2021-2025年)

  序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沛县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转型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圆满完成了“十三五”各项发展目标任务。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苏发〔2018〕1号)、《江苏省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2年)》(苏办发〔2018〕17号)、《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苏发〔2018〕23号)、《徐州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等上级政策和规划框架下,编制《沛县“十四五”农业产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保障措施,对保障沛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十三五”农业产业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沛县始终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委农业农村工作要求,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集中力量完成减贫脱贫任务,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上突出短板,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沛县特色、上级充分肯定、百姓普遍认可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沛县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工作主线,加快建设“农村大公园”“农业大花园”“农民大乐园”,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试点县、江苏省设施农业先进县、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两权改革试点县、全国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县、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国家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江苏省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同时,沛县确立“百万亩良田、百亿元产值”目标定位,精细化实施农业“2811工程”,按照“强一接二连三”的总体思路,构建有效益、有品牌、有风景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富民增收“35条”和“八项富民”工程,推动绿色建筑“一区一园一基地”建设,放大建筑业就业优势效应,最大限度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形成多点发力、多极增长的农民增收新格局。“十三五”时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幅达4.9%,农业土地产出率8792.1元/亩,农业劳动生产率4.2万元,比2015年增长5.2%。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为60:1:25:7:7,农牧业所占比重达85%,农牧业产值比由2015年的2.6:1调整为2020年的2.4:1,农牧业结合紧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五年年均增幅8.7%,农业科技贡献率突破67%,全县农业发展已迈入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

  图1-1:2020年沛县农业产业结构图

  (一)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全县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全县播种面积149.2万亩,2020年全年总产6.625亿公斤。2017年8月被省政府确立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简称两区)”部级试点以来,沛县依托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结合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情况,选择相对集中连片、四至清晰的耕地,统筹考虑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兼顾前瞻性、协调性和统一性,合理预留社会发展空间,科学合理划定两区。2019年6月全省率先完成两区划定试点工作,全县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58.43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44.54万亩、小麦58.43万亩、玉米10.51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豆)3.38万亩。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将划定后的“两区”农田管护责任落实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新型经营主体等,签订“两区”管护责任书,填写“两区”管护责任一览表,设立“两区”标识牌。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扎实推进“非粮化”问题治理。全县耕地保有量达108.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9.89万亩,共完成入库各类土地整治项目700个,建设总规模13.66万亩,实现新增耕地4.93万亩,十三五期间全县耕地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规模开发,连片治理,提高建设质量,打造一批规模大、配套全、效益高、生态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全县高标准农田88.8万亩,占比72.43%。积极实施农机“一项行动、两大工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行动,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工程、高效设施农业“机器换人”工程),推动农机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07万千瓦,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93%。

  图1-2:2015-2020年沛县粮食产量变化情况(斤)

  (二)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十三五期间,沛县以基地成片、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为导向,以大沙河和徐沛快速通道两大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为核心,打造沿微山湖30万亩优质绿色稻麦基地及5万亩特色水产基地、中部沛丰路沿线0.4万亩生态肉鸭养殖基地、西南部30万亩高效设施菜菌基地、大沙河沿线5万亩特色果品基地等五大产业基地。推进绿色稻麦、优质果品、生态肉鸭、健康水产等产业集群发展,构建起“2+8”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建成河口“牛蒡小镇”、张寨“葡萄小镇”、敬安“辣椒小镇”等8个特色农业小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26个,全县已基本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特一园、多园成群”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水稻面积45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40%,绿色标准面积达20万亩,有机标准面积达1.5万亩。单产平均550公斤,总产2.47亿公斤,是全国标准化水稻示范区。全县优质果品产业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以果品为主导产业的大沙河园区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全县肉鸭孵化、养殖、宰杀均保持亿羽以上,带动从业人员达5万人,有45家规模养殖场达到省级生态健康养殖场(基地)标准,实现肉鸭孵化、养殖、加工三个全国第一,是“中国肉鸭之乡”。全县辣椒制种面积2.5万亩,发展品种268个,亩产值2.5万元,年销售额达5亿元,利润3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辣椒制种基地,产销占据全国辣椒制种市场半壁江山,获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全县特色水产面积达到5万亩,年产值超6.8亿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68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