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为主要抓手,加强数字技术对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组织方式、商业模式、产业形态数字化变革,培育新服务、新模式、新经济,打造产业数字化转型标杆。
1. 聚焦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新智造
——加快“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平台建设,积极对接全省产业大脑和细分行业产业大脑,集聚工业信息工程机构、数字化服务商,推进工业APP开发,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支撑能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方向,支持企业利用5G、工业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推进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场景建设加快培育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新智造群体。
——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聚焦绿色建材、机械加工及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全面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充分利用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平台、新智造公共服务平台等,组织专家力量、服务机构为区内企业开展诊断咨询、技术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成熟度评估、智能设备融资租赁、人才培训等系统化服务,重点开发一批低成本、模块化的数字化改造解决方案,推动中小企业通过上云上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
——推进园区数字化改造。推进区内主要平台和特色小镇、产业园、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园、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载体数字化服务全覆盖,持续优化园区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布局,依托数字化改革推进园区数字化管理服务场景应用建设,积极推进“一键入园”等场景建设,促进平台数据连接、资源共享,提升区内平台载体数字化治理能力,引导各类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支撑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
2. 聚焦双循环格局构建,积极培育新服务
——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支持各商圈、商业街区、综合体等开展数字化建设,完善智慧商务、智慧设施、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服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商圈;积极发展在线经济新模式,鼓励建设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等数字生活新平台,推广“线上下单+无接触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线上到家服务模式;加快无人超市、无人售货机、智能储物柜、末端配送服务站等布局建设,支持发展共享快递、无人机(车)配送等新服务;鼓励发展智能停车、智能公交、共享汽车、分时租赁等智慧出行服务新业态。完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群体服务保障,推动公共服务流程再造、直达乡村,形成共同富裕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造优质普惠的数字新生活。
——推动流通数字化转型。依托数字供应链平台企业,引进物流、金融服务企业,发展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培育一批拥有国际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的跨国物流企业。支持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打造产业“数据中台”,以信息流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实现协同设计、敏捷制造、精准营销,开拓“定需生产+快速物流”模式,建设“柔性供应链”。完善国际物流体系,鼓励建设海外仓,提升境外仓储配送、境外全渠道分销、境外商务服务能力,强化与跨境电商综试区余杭园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畅通高效的数字化流通体系。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依托梦栖小镇,推进设计开放大学、浙江省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基地、中国创新设计大数据杭州中心等建设,探索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共性设计平台、设计服务中心等,为制造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设计、智能设计、仿真设计、云设计、3D打印等服务;推动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服务数字化转型,推广“智慧检测”“共享实验室”等新模式,发展在线智能“社保薪税”等人力资源服务,强化对制造业的全面支撑。
3. 聚焦一二三产大融合,发展跨界新模式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制造企业开展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重点鼓励装备制造领域企业开发基于智能装备的远程监控与智慧管理平台,发展在线监测、诊断、维护等增值服务;鼓励消费类制造企业提升柔性化制造能力,搭建个性化定制平台,构建客户个性化数据库,发展“设计+制造+服务”;推动制造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增值服务提供商转变,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数字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大径山生态区、良渚遗址等旅游、生态资源,强化5G、区块链、VR、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数字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式旅游、数字文创、休闲农业、康养农业、O2O制定旅游、在线旅游、在线农业种养、农产品直播等。推进黄湖镇青山村“未来乡村实验区”建设,强化5G平台、物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各环节应用,积极培育数字化都市农业新模式;支持农村电商、智慧农旅等乡村创业创新,培育新农人。
4. 聚焦生产组织新方式,积极发展新经济
——推进平台经济规范创新发展。围绕生产生活各领域,积极引培平台企业,打造具备赋能和效益倍增作用的平台生态。探索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为重点,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平台体系,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开放资源和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创新协同、制造制造、供应链协同,积极争创国家、省级双创平台。
——创新发展共享经济。鼓励科研机构、企业面向行业需求,开放设备、技术等资源,建设科研设备、实验验证环境、仿真模拟、检验检测服务等技术共享平台。发展生产设备共享、产能共享、办公资源共享、创新资源共享等新模式。深度归集区内集成电路、5G物联网、智能消费电子等硬件制造企业共性需求,加快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共享智能制造中心、共享生产线、共享工厂等,提供智能硬件快速打样、芯片流片、电子产品检验检测、3D打印等服务,加速数字经济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鼓励发展互联网+微经济。鼓励发展知识传播、经验分享、众包、云外包、分包等创新平台,支持兼职就业、副业创业,鼓励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万众创新。鼓励建设灵活用工、共享用工服务平台,提供线上职业培训、灵活就业供需对接等就业服务,探索灵活多样的劳动用工模式,支持个体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创业创新,实现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多点执业,开辟就业新空间。
(三)推进治理数字化,探索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打通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梗阻,推动区域治理适应生产力变革,率先形成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治理方式,努力通过数字化改革扩大区域竞争先发优势。
1.推进整体智治提升服务效能。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围绕数字经济发展面临堵点、难点,加快政府治理中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重塑,推动跨部门、跨业务的综合集成创新和场景化多业务协同,构建整体高效的政府运行体系、优质便捷的普惠服务体系、公平公正的执法监管体系,全域智慧的协同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加快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高效协同,提升政企协同能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最优营商环境,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释放数字经济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