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扬州市“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

  (八)抢抓国省重大战略机遇,加强国际国内产业合作

  1、强化国际产业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持续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鼓励汽车、机械、造船、输变电、路灯、光伏、钢管等行业龙头企业到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产业链、创新链,开展关键核心领域国际并购,发展总部经济。立足“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以日韩、东盟、欧美、港台为重点,全面加强产业合作、技术交流、人才流动,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2、深化区域协同发展。聚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上海、浙江以及苏南等地区广泛开展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合作,重点围绕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积极参与构建长三角供应链配套体系,协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深入参与南京都市圈建设和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与南京、镇江产业链深度对接,主动承接南京产业转移和创新溢出效应,以南京江北新区为重点,推动建设328国道沿线产业走廊。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城市合作对接,共建产业合作基地。

  3、优化开放合作平台。依托扬州经开区、扬州高新区、扬州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依托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放大政策集成优势和开放优势,高水平建设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发挥中阿(联酋)产能合作园等境外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引导“走出去”龙头企业以并购、参股、联合投资等方式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实施扬州经开区欧美工业园、扬州高新区中德智能装备产业园、仪征经开区(化工园)海峡两岸(扬州)绿色石化产业合作区、广陵经开区德国梅泰尔工业园和中意食品产业园等跨境合作园区项目。

  专栏:企业国际化发展行动

  立足新发展格局,以全球化竞争为目标推进企业国际化发展,支持企业瞄准行业标杆开展“对标赶超”,从品种、质量、技术、制造、资本、服务以及公司治理、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分类引导企业开展国际化“全能运动”。

  到2025年,力争建成5家省级本土跨国公司,出口交货值实现“双倍增”,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自主品牌出口比重大幅提升,推动更多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建设。

  (九)把好安全生产底线,提升工业发展本质安全水平

  1、完善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厘清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关系,建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行业,依法依规严格履行监管职责,强化监管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按照“三管三必须”的要求,对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的行业,将安全生产作为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在评选评优、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中统筹考虑安全生产。

  2、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综合利用产业政策、法规标准、技术改造、化解过剩产能等手段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引导重点行业规范安全生产条件,加大整治力度,促进源头治理。鼓励企业实施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对于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管控方面的技术改造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做到“以技促安”。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目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调整。以国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促进行业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转型步伐持续加速。

  3、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引导企业规范安全生产条件,切实履行安全生产法定义务,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资金、物资、人员的投入保障力度,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对列入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及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企业,在产业政策、技改资金扶持等方面进行限制。

  专栏:安全生产促进行动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将安全生产与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改造、产业发展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检查落实。支持安全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鼓励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加强龙头企业培育。

  到2025年,推动全市船舶制造企业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上,力争实现船舶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全覆盖;化工行业争创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支持企业加快“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十)强化对企服务能力,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

  1、提升行政服务效能。聚焦企业需求,以企业满意度为衡量标准,以优化顶层设计、改进流程和提升效率、建设高效能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市县联动、部门协同,重点在行政审批“放管服”、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产业科创服务、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供给支持等方面求突破。通过健全重点企业挂钩联系、“全天候客服”平台服务等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完善的企业诉求受理、流转、办理、反馈机制,着力构建“快速连接、精准对接、方便快捷”的企业服务机制,努力营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优良氛围。

  2、深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充实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建设“市、县、乡”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进一步推进跨区域跨部门要素资源和政策信息的集成共享,加大对园区和乡镇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能力建设的支持和考核力度,集聚一大批社会化专业服务中介机构,打通涉企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政策运用、技术支持、融资对接、管理咨询、法律援助、创业促进等方面,提高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深入推进“1+N”小微企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建设集政策智能推送、项目线上申报、信用在线查询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企业服务平台。加快构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长效机制,持续做大“小微惠贷”资金池规模,优化银担风险分担模式,提升信用贷款投放力度,着力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3、持续优化人才环境。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升级制定现有人才政策,全面构建扬州人才政策比较优势。制定出台人才分类管理办法,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允许持有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人才担任新型研发机构法定代表人,牵头承担政府科研项目,并享受相关资金扶持。突出人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探索设立扬州“人才贷”,拓展人才金融产品支持覆盖面。完善市(县)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职能,设立人才综合服务中心(窗口),加强服务阵地建设。探索开发“扬州人才码”,打造集人才身份认证、人才工程申报、住房补贴申请等于一体的人才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推动人才服务事项“一码通”“码上办”。打造集街区、社区、孵化区“三区一体”的人才综合体,建立扬州市工业百强企业、工业百强民营企业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工业企业人才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6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