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综合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根据国家政策,在污染可控状况下,依托水泥厂协调处置综合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增加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按照“规范运输、集中管理、掺烧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监管污泥产生、运输、处理处置的过程。

  (3)深化生活垃圾分类与无害化处置

  加强垃圾分类治理,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加大城市餐厨废弃物规范收运整治力度。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90%。

  (4)其它产业废弃物污染防治

  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污染防治的环境监管,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企业拆解行为。完善建筑垃圾收集、清运、分拣和再利用的一体化回收利用系统。

  (5)推进各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

  建设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和餐厨垃圾处理中心。

  二、强化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

  (1)健全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制度

  加强环境风险预警与防范。健全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预警体系,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全过程管理,严格源头防控,深化过程。加强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评价,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网络监控平台,探索开展重点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建立重点污染源排污状况实时监控系统和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对潜在的突发性重大环境风险进行动态评价和事前预警预报;建立环境风险信息报告制度、突发环境事件预案和演练制度、落实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主体责任。探索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逐步构建应对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的管控体系。

  增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立区-园区(乡镇)-企业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专业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构建环境应急物资库网络,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器材。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响应和损害鉴定评估体系,实行环境应急分级、动态和全过程管理;突出生产安全环境事故、交通运输环境事件等重点环境风险过程应对处置,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2)加强涉重行业管理

  加强对涉重行业环境风险防控,提高金属表面处理等行业环境准入门槛和环境安全水平。进一步加强涉重企业整治整合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不断优化涉重行业产业结构;深入推进涉重企业清洁化改造,不断提升涉重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强化涉重企业环境监管,加强对重金属污染源的监测,推动落实“日测月报”制度,督促涉重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提升涉重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重金属重点排污企业的达标排放率100%,完成年度清洁生产审核计划。

  (3)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严格核与辐射项目审批;每年对放射源单位监督检查不少于一次,实现放射源全周期跟踪监管;加强涉源关停企业的监管,及时做好闲置、废弃放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完善辐射安全监管,扩大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范围,优化监测点位和监测方案。

  (4)严格高危风险源管理

  开展重点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在环境风险集中的工业园区(或集中区),落实环境和安全距离防护,从严审查涉及高危风险源项目。排查园区、码头等重点区域的重点环境风险源,整治风险隐患,落实达标改造,对不达标的企业限期退出。防控重点行业环境风险。加强重点行业环境风险防控,全面排查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使用及存储全过程风险隐患。加强对危废处置行业环境风险管控,强化贮存、处置的环境监管。

  (5)加强环境风险源管理

  加强环境风险源分类管控,重点加强危险废物、含重金属、放射源等环境风险源监控。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杜绝有毒有害危险品违法排污现象,降低环境风险。联合公安、交通、市场监督等部门,利用物联网和在线监控等技术,加强对危化品、危险废物生产、处置、利用、经营、运输、仓储等单位的监督管理,实现对高危风险源从园区到企业,高危物品从生产、处置、利用到仓储地、移动运输的全覆盖跟踪管理和突发意外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把环境事故和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单位规范化整治。着力提升医疗废物管理水平。

  (6)加强健康环境风险管理

  开展环境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日常环境管理业务相结合,以解决危害公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依据环境与健康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规定,综合评估并筛选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以及优先控制污染物,落实各项风险防控措施。依据有毒有害污染物名录,结合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结果,将已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或具有较高环境健康风险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将有毒有害污染物相关管理要求纳入排污许可制度管理,并依法对排污单位安全隐患排查、风险防范措施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14章 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一、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空间,以区内饮用水源保护区、主干河流、湖泊湿地、生态公益林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推进京杭大运河等生态廊道建设。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加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全面加强平原绿化扩面提质。持续建设重点园区周边生态隔离带。打造“两圈、三带、四廊道、多节点”生态安全格局。控制城市增长边界。编制河湖岸线保护规划,严格保护河湖生态岸线。

  专栏六 “两圈、三带、四廊道、多节点”生态城区体系

  “两圈、三带、四廊道、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

  ——“两圈”指白马湖湿地、九龙口(里下河地区)湿地生态涵养圈。强化白马湖退圩还湖、退渔还湖后期监管,开展白马湖上游引河和调尾河尾水处理工程,制定并实施白马湖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和湖体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湖区自然生态,建设水生植物观赏园等人工湿地。加强九龙口(里下河地区)湿地汇入河流上游河道整治,恢复水生植被,建设湿地保护小区。

  ——“三带”指京沪高速公路、盐淮高速公路、新长铁路防护绿带。开展交通干线绿化建设。以交通干线两侧宜林地段的绿化建设为依托,加强干道防护绿带建设与维护。防护绿带建设应实行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乔木树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灌木种可栽植观赏性较高的种类。在动物迁移、觅食活动区建立各种形式的生物通道,降低道路绿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4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