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四廊道”指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河、废黄河生态廊道。强化河流生态廊道建设。确保河流廊道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尽量减少截流设施建设。水闸建设必须进行水文水情调查和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估,保证鱼类等生物洄游通道的畅通。控制水泥等平滑护坡、堤岸硬化等人工化倾向。在河流廊道两岸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

  ——“多节点”指多条生态连接线。由南部副骨架引出的生态连接线向南辐射南部产业城镇集聚片,向北辐射都市区南部发展区;由中部副骨架引出的生态连接线向南辐射都市区,向北辐射涟水县城及涟水机场产业园区;由北部副骨架引出的生态连接线主要为高沟、红窑片区提供生态服务功能。

  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的刚性管控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制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活动。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的考核评估和生态补偿制度,定期开展生态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的生态状况评估。切实加强九龙口、白马湖及黄河故道重要湿地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开展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修复,提升红线区及管控区生态服务功能。

  三、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

  1. 确保生态安全

  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优化区域国土空间格局,提高国土空间韧性,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聚焦于生态系统受损、开展修复最迫切的重点区域和工程,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修复为重点,提升生态功能;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多样性,加强整体保护和格局塑造,提升服务功能。提前或同步实施以安全为目的防洪调蓄、灾害防治、污染治理等基础先导工程,增强工程协同,提高治理效果。

  2. 尊重自然风貌

  结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相关标准,充分考虑需要修复的生态系统本底状况、参照生态系统的属性特征以及未来环境变化因素等,全面诊断生态问题,制定适宜本区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修复目标。优先选择适宜本地的修复措施、技术,原则上使用本地物种,不使用未经引种试验的外来物种,或经引种试验有生态风险的外来物种。按照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遵循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原则,宜保则保、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避免大规模使用单一物种。

  3. 开展适应性管理

  针对生态系统不确定性和对生态系统认知的时限性,加强工程实施过程生态监测和评估。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技术方案、修复措施等,对生态风险及其措施难以诊断预测的,采取保护保育方式,严防对生态系统造成新的破坏或导致逆向生态演替。在各关键阶段和环节,应充分听取相关领域专家及专业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实行全过程咨询管理。

  四、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试点建设

  明确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目标,建设明通污水厂尾水排放湿地工程。坚持系统化思维,以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为核心,以小流域和小区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考虑城乡发展本底和自然生态环境现状,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近郊等区域,先行打造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工程,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人类生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有机结合。

  五、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大力推进城市绿地、城市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设和提档升级,做好城区新建道路绿化,利用零星边角地块新建10个绿化游园,重点实施华西路全线景观改造提升、承恩大道景观提升、大运河东侧滨河绿化、里运河风光带滨河绿化、荷湖公园、压矿区公园、月湖公园开发建设等一批大型绿化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31%。结合区域水系保护和沿河环境整治,大力建设滨河绿地。到202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4.1%以上。

  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制订实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白马湖等地特殊物种保护工作,确保淮安区“十四五”期间生物多样性水平明显提高。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依法严惩非法猎捕、交易、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加强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管理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区域生物安全,尤其是畜禽粮食果蔬优质种质资源安全。

  第15章 深化农村环境治理,塑造美丽乡村新面貌

  一、加强农业污染治理

  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化种植业生产布局,推进种植业污染排放量较大区域以及主要河流流经区域实施“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工程。推进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合理对水系进行疏通改造,充分利用水体本身的自净功能以及农田对水体氮磷污染物的消纳功能。加强汛期水质提升,针对国考断面水质影响较大的沿岸农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和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必要时采取汛期前临时性管控措施和污水临时应急处理,做到“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引导施肥方式和模式转变,支持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重点河道农业面源污染排查,推广多种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探索建设生态拦截沟,开展农田尾水治理。

  强化养殖污染防治。进一步做好测土配方工程和病虫害测报,加强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推进种养有机结合,不断深化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提升改造。提高畜禽养殖生产设施配套水平,根据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建设粪污暂存池(场)、雨污分离设施、堆肥场等基础设施。

  农业农村废气污染控制。完善全域秸秆收储体系,加快推进秸秆及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和覆盖各乡镇的地面监控系统,全面禁止秸秆焚烧;推进种植养殖行业各类加热设备的燃料清洁化和污染防治工作。

  积极推进农药包装物、非降解农膜等农业废弃物集中回收统一处理,加快推广可降解农膜应用,推动农药生产者、经营者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主体责任落实,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90%以上。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鼓励农民创办绿色生态企业,拓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及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工业原料化等多种利用形式,探索秸秆制品生产工业化、食用菌规模种植消化秸秆等方面的补贴激励政策,实行秸秆禁烧目标责任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4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