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四、健全生态环境社会参与全民行动体系

  充分发挥“12345”热线等各类媒介作用,完善有奖举报机制,引导公众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曝光,营造治污攻坚舆论氛围。

  调动社会团体积极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协会、商会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畅通不同利益群体与相关责任主体的沟通渠道,促进行业自律。公共机构要带头节约能源资源,带头采购绿色产品,带头推行绿色办公。

  提高公民环保素养。持续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六个同行”,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开展绿色创建行动,将环境保护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出台生态文明公约,做好宣传引导、社会动员、教育培训,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开发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淮安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加强环境公益宣传,提升生态文化传播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

  落实《江苏省企事业环保信用评价办法》,加强企事业单位“环保脸谱”管理,扩大参评企事业单位范围,参与省企事业单位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利用在线监测,构建企事业单位环保信用监测评价体系。开展生态环境第三方服务领域信用监管,落实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机制。落实环保信任保护原则和豁免政策,开展环保示范性企事业单位评定,对守信企事业单位加大联合激励力度。

  第17章 坚持科学精准监管,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形成布局完整、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为抓手,突出居民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小散乱”经营户、排水管网等源头和过程整治,分层级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试点先行、系统推进、科学实施。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60%以上面积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实现“污水不进河、外水不进管、进厂高浓度、减排高效能”,全面构建“源头管控到位、厂网衔接配套、管网养护精细、污水处理优质、污泥处置安全”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新格局。配套建设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完善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确保分类收运、回收、利用和处理设施相互衔接。加强餐厨垃圾污染防控,建设餐厨废弃物处置厂,到2025年,形成日处理不低于200吨的能力(一期100吨/天,二期100吨/天)。

  二、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和执法比武等手段,提升环境监督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执法装备和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移动执法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保障,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交通车辆和防护用具。建立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监管机制,健全乡镇(街道)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打造一支“会管、善管、敢管、作风优良”覆盖乡镇(街道)、工业集中区的基层环境执法监管队伍。

  三、提升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能力

  提高园区规划建设、安全监管、污染防治、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等综合管理能力。不断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全过程控制,加快形成满足实际处置需求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分级推进环境应急队伍能力提升,进一步加强不同性质、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快速构建与监管任务相匹配的基层专职环境应急管理队伍、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环境应急专家队伍,形成满足实际需要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技术。

  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

  实施以水、大气环境为重点,重点园区企业和生态红线保护区为补充的环境自动监测监控补网建设工程,构建起对重要水体水质、重污染天气、声环境质量及重点工业园区和排污单位环境异常、生态保护红线区及生态空间管控区人为干扰和破坏活动的实时监测监控与预警和应急处置网络。探索对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试点提出并对超出承载能力的地区实施更加严格的项目准入政策和污染减排措施。进一步建立完善适应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的环境监测监控能力。淮安区经济开发区按《全省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集中区)监测监控能力建设方案》(苏环 办〔2021〕144号)要求布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同时根据工业园区实际情况在周界或其他有效位置布设45个空气微站。加强温室气体监测,在重点工业园区开展二氧化碳排放统计监测。

  五、提升生态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把握“四要一根本”方针,向减排要容量,向集污要容量,向治污要容量,向转型要容量,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这条底线,着力提升环境容量,助力项目顺利落地,实现破解污染防治难题与有效服务高质量发展共同推进。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措施、机制集成改革,健全会商、联动机制,帮助企业减负担、降成本。完善环保技术帮扶机制,对重大项目落实“一企一策”。关注民生环境,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第五篇 重大工程

  第18章 重点工程汇总

  在提出淮安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发展方向及规划措施的同时,综合考虑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规划提出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改善大气环境、提升水环境质量、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修复生态空间、环境风险防范、提升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等方面的重点工程。

  表18-1重点工程概览

  编号 规划重点任务 重点工程数量(个) 资金概算(亿元)

  1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10 7.16

  2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7 1.27

  3 提升水环境质量 14 12.23

  4 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2 2.5

  5 修复生态空间 16 30.63

  6 环境风险防范 4 2.77

  7 提升现代环境治理能力 6 0.36

  合计 59 56.92

  第六篇 保障措施

  第19章 保障措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4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