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严禁露天焚烧垃圾、塑料、橡胶、皮革、废油、秸秆等行为。定期开展焚烧工作专项检查,对违禁行为从严查处。
二、强化移动源和面源污染防控
机动车废气污染防治。落实超标机动车淘汰,促进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能源公交车的普及发展,严格新车与转入车辆准入,加强车用油品质量控制,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和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管理台账,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的排放控制。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引导共享自行车企业规范管理,促进市民绿色出行。
城市扬尘治理。积极创建绿色工地,加强扬尘精细化管控,加强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监管,严格执行《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标准》,推进建筑工地整改提升,实现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推进智慧扬尘监管系统建设。加大道路扬尘治理力度,大力整治建筑行业垃圾运输,建立城区道路路面保洁机制,提高机械化清扫率;强化对煤堆、土堆、沙堆、料堆的扬尘治理。
推进港口船舶污染控制。依法限期强制报废超年限商用船舶、渔业船舶。推进船舶排放控制区划定,加快船用燃料清洁化进程。积极推动LNG等清洁能源驱动的船舶动力改造,加快推进完成在用柴油集装箱牵引车等“油改气”工程,集装箱码头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RTG)全部实现“油改电”或改用电动起重机。开展绿色港口建设,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设备。
三、强化应急预警和区域联防联控
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调度机制,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问题,综合运用用电监控、重点源在线监控、网格化监测系统、走航监测、遥感遥测等先进手段,结合现场督查,进行强化调度、快速响应、实时指挥、综合决策。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做到涉气企业和工序减排措施全覆盖,基于绩效分级采取差异化管控,确定分级应急管控措施。加强政企协商、沟通对接,落实有效管控措施,实现污染缩时削峰。
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加强环境协同监管和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共同做好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深化落实《长三角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联动方案》,配合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建立区域内定期会商机制,及时通报预警提示信息。积极落实《南京都市圈大气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并完善环境数据信息共享机制,针对夏季超标、秋冬季PM2.5大气污染开展联防联控,制定应急管控方案,共同落实管控措施,集体应对污染天气,推动都市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体化。
第11章 坚持“三水统筹”,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
一、加强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
推进河湖共治、水岸同治、标本兼治,实施重点水体系统整治,充分发挥河湖长、网格长、断面长“三长合一”以及“一河长两助理”等河湖长创新机制作用,加强断面达标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考核监督,对水质不达标水体,编制限期达标方案。全面开展重点河道“消劣奔Ⅲ”行动,到 2025 年,地表水国家、省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保持稳定。
二、强化治理水污染
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倒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根本方向,夯实截污纳管等基础性工作,推进生态治水,实现从水体由“清”到“美”的提升。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构建“三水统筹”的综合治理新体系。巩固提升水质,在上游来水稳定改善基础上,市控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80%以上。
(1)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面完成饮用水源污染隐患整治。严格控制和清理水源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开发活动,严厉打击水源保护区内威胁水质安全的违法行为。落实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沿线公路等必要的隔离和防护设施建设,加强道路水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应急管理。
(2)水环境质量巩固再提升。系统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建立流域-控制单元-控制断面的治理体系。划分覆盖全流域的控制单元,以断面控制目标为导向,分级分类实施精细化管理。对未达标和需改善提高的水质控制单元,制定水质达标方案,采取综合措施大幅削减控制单元内污染物排放总量。编制实施排水渠上的杨湾腰闸断面和苏嘴断面,萧湖和桃花垠4个断面(点)的水质提质增效方案;编制实施清安河河口断面、文渠北水关断面、月湖水质达标方案。重点实施文渠中线南线、老涧河上中段、老泗河、老渔滨河、新涧河、新一支大沟中段等河道整治工程,打造京杭运河驳岸水景,严格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对月湖进行整治,完成萧湖、勺湖、月湖三湖连通工程,实现城区湖泊水系连通、湖泊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完成黑臭水体综合整治PPP项目,防治返黑返臭及内涝风险,实现长效管护。巩固排水GIS系统建设成效,继续深化入河排污(水)口整治。推进水环境治理的景观化与生态化。深入推进“幸福河湖”创建,开展河湖清淤,规划建设一批水生态修复项目,重点推进断头河治理和连通工作。推进苏北灌溉总渠、里运河、京杭大运河、新河等重要水体沿线排污口排查与整治工作。
(3)推进水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污水处理能力提质增量工作,继续加强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完善开发区污水管网工程,新建一座工业污水泵站及部分污水主管道。加强城镇建成区生活污水治理,不断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实施白马湖周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在重点污水处理厂末端增加人工湿地,构建生态安全缓冲区,实现减污扩容、生态修复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强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厂专业化管理水平。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切实加强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
(4)继续推进重点工业行业整治提升。深化工业产业转型,开展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全面推行工业园区(或集中区)企业废水总量、水污染物总量纳管“双控”制度。加快现有工业园区污染治理设施升级和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工业园区企业预处理率与预处理水平,探索推进重点园区中重点行业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一企一管”建设工作。加强对纳管企业排放污染物的管控,强化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维管理。强化重点行业用水定额管理,推进中水回用和园区串联用水。
(5)突出保护大运河水环境。围绕大运河水环境进一步改善,严格控制沿河排口,推进沿线雨污分流,推进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缓冲区提质项目实施。开展流域上下游污染协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