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常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6~2030年)》;
(9)《常州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10)《常州市水利现代化规划》;
(11)《常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2016~2030年)》;
(12)《常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30年);
(13)《常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洪综合规划(2014-2030)》;
(14)《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5)《常州市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实施方案》;
(16)《常州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
2.3.4 相关文件
(1)《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国发〔2012〕3号);
(2)《关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见》(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政府苏发〔2006〕10号);
(3)《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2007〕56号);
(4)《关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发〔2013〕9号);
(5)《省级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标准(试行)》(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发改委苏水资〔2007〕26号印发);
(6)《江苏省重点用水单位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试行)》;
(7)《江苏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计划用水管理办法>的通知》(苏水规〔2016〕4号);
(8)《江苏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用水审计实施办法>的通知》(苏水规〔2018〕1号);
(9)《江苏省水利厅办公室关于做好省级节水载体申报工作的通知》(苏水办节〔2020〕8号);
(10)《关于开展省级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的通知》(苏水节〔2021〕6号);
(11)《关于印发<江苏省节水型企业建设标准(2021年修订)>的通知》(苏水节〔2021〕12号);
(12)《常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专核联席会议关于下达2020年和2030年全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指标的通知》(常水资联〔2017〕3号);
(13)《常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和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关于印发2020年常州市全民节水十大行动方案的通知》(常水资联〔2020〕2号);
(14)《常州市十大节水行动》;
(15)《2021年常州市全民节水深化提升行动方案》;
(16)《常州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实施细则》;
(17)《常州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
(18)《江苏省工业、服务业和生活用水定额(2019年修订)》;
(19)《常州市工业、服务业和生活用水定额(2016年修订)》;
(20)《关于开展常州市节水型园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常水资〔2020〕25号)。
2.3.5 其它资料
(1)《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常州市人民政府,2021年);
(2)《江苏省水资源公报》,江苏省水利厅,1997~2020;
(3)《常州市水资源公报》,常州市水利局,1997~2020;
(4)《常州市统计年鉴》,常州市统计局,2015~2020。
2.4 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规划范围为:常州市所辖行政区域,包括常州市区(包括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和溧阳市、金坛区。
现状水平年为2020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远期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其中,远期规划水平年指标仅进行定性分析。
2.5 规划目标
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紧密围绕建设“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的要求,把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践行水资源的刚性约束,转变用水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化节水保障能力,建成“体系完整、制度完善、设施完备、用水高效、节水自律、持续发展”的节水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到2025年,常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落实,节水制度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节水基础设施得到发展与完善,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节水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全社会节水减排意识显著提高,节水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具体的综合性指标包括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一般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率、非常规水源替代率等,形成常州市“十四五”节水规划指标体系。
到2035年,节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为,生活、生态环境和生产用水得到充分保障,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节水减排成效显着,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重点行业节水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常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表2-1 常州市“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指标
注: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目标值为初定,最终以农业农村局口径为准。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为进一步推进“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常州市仍需坚持节约用水的根本原则,以国家节水行动为指引,严控用水总量、严格用水监管、严抓技术节水,全力打好节约用水攻坚战。
3.1 强化刚性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