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十四五”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体系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完善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体系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统筹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三方力量,建立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三位一体”的疾病防治体系。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县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主干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构建县域内统一质控、资源联动、信息共享的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检测网络。到2025年,分年度逐步完成全员招聘,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达到省定标准;加强疾控机构落实仪器配置标准,提升重大传染病检测和防控技术水平;县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达到60平方米。
2. 完善重大疫情救治网络,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强化县人民医院感染(传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等专科建设,提高重大疫情医疗救治支持能力,积极提升县级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临床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加快县第二人民医院的传染病专科建设,增加人财物的投入,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二级医院,提升县域救急救重的服务能力。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公共卫生职能,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共同做好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县级综合医院按照床位数的10%准备救治床位、按照不少于救治床位数10%准备重症监护床位。到2025年,重大疫情救治响应机制进一步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显著提高。
3.提升监测预警应对能力。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加强病原体分型、毒力、耐药性及其变异情况的检测和监测,强化数据分析、利用和共享,及时研判传染病流行趋势和传播风险。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发布工作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信息。
4.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区域联动网络构建,推动一体化区域卫生应急云平台建设,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和运行,全面完成卫生应急管理系统、指挥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健全院前急救指挥管理系统、急救车辆监管系统、公共场所和基层医疗机构急救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完善卫生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将联防联控机制的核心要素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应对全过程的有效协调和良好合作。建设适应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队伍,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应急组织体系、预案体系、信息化、装备储备等,力争到2025年,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配备体外自动除颤仪(AED)等急救设备,公共场所设置AED投放覆盖率达到50/10万以上。满足城乡居民急救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二节 推进“健康丰县”建设
1.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把卫生健康工作与发动群众有机结合起来,户户动员、人人参与,形成全民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新机制。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集中式饮用水监督检测工作,不断改善城乡饮用水质量。重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卫生镇(村)”“健康单位”创建工作。
2.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烟草危害相关知识,积极开展“无烟单位”活动;开展“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倡导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组织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普及区域内主要传染病、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不断提高我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建立县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为有关单位和各乡镇开展健康科普提供支持。十四五末,全县健康素养水平超过32%。
3.探索开展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针对群众健康需求和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中心,面向全人群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医疗、康复、养老、护理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
4. 加强职业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关注中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强化工程技术应用和源头防控,不断提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到2025年达到90%。加大职业健康监督检查力度,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改善劳动条件。加强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建设,提高职业健康服务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实现职业健康检查不出县、职业病诊断不出市。开展“五进(进企业、进机构、进社区、进公共场所、进家庭)”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提升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不断保护劳动者健康相关权益。
5.全面助力健康乡村建设。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加强卫生院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大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力度,配备常用的诊疗设备、合格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使其能够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第三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加速推进重大基础项目建设。围绕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持续提升以人才、技术、专科能力为核心的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打造辐射接壤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高地。统筹规划区域卫生资源,合理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实施县人民医院整体东迁工程,主要服务于新城区和东部、北部城乡居民;推进县中医医院改扩建项目,重点服务老城区居民;实施县妇幼保健院改扩建项目,打造二级甲等妇幼专科医院;在白帝河公园北侧新建第三人民医院,主要服务高新区聚居区和西北部城乡居民;加快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进度,着重打造以传染病、精神病专科为特色的二级综合医院,重点服务南部新城居民。加强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