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河北省)承德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办学网络,组建全市社区教育联盟,建立以公益性和共享性为特点的全市社区教育公共支持服务体系。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资助等形式,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强化社区教育的普惠性,使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

  6.创新发展老年教育

  在办好现有老年教育机构基础上,拓展老年教育渠道,推动市县两级举办老年大学,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老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办学服务体系。支持根据老年人学习需求和身心特点开发适合老年群体学习的学习课程与项目,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探索康养学游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模式。鼓励各高校开发老年教育教学资源,扩大老年教育教学资源供给。建设好老年开放大学,建立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配送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老年教育”。

  (九)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健全师德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降低乡村教师流失率。实施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不断完善中小学名师梯队成长机制。实施名师、名校长(园长)和名校(园)培树工程,完成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任务。持之以恒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岗位大练兵、教学大比武活动。逐步扩大学前教育“3+2”中高职衔接规模,建立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中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坚持评聘高级教师需要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任教一年制度。建立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调整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补充教师编制。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聘任制改革。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建立健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的首要条件。坚持严格制度和日常教育督导相结合,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弘扬师德师风正面典型,塑造教师良好社会形象。加强师德监察监督,构建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建立师德师风舆情快速反应和重大问题报告、惩戒机制。将师德建设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畴。

  2.强化教师队伍管理

  建立按需统筹补充中小学教师的长效机制,完善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教师招聘办法。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实现县域内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扩大高等学校用人自主权,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海内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提升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创新能力。

  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和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取得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将政治标准放在教师准入标准的首位。高等学校选聘教师实现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准入学历层次。

  完善教育人才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根据岗位特点,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优化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岗位设置结构,提高中小学幼儿园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对特殊人才实施职称直评直聘。严格执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3.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依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加快构建科学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效衔接。建立初中毕业起点、贯通培养的幼儿园教师和高中毕业起点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教育体系。加快培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师。

  推进进修、教研、电教等部门有机整合,加快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精神,市、县(市、区)两级教研部门按国家课程配齐学科专业教研员,有条件的可按学段配齐学科教研员。完善教师专业培训体系,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创新自主选择的培训模式。健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的机制,大力助推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中小学教师梯队成长机制,深入实施基础教育“三名一强”工程。完善市、县(市、区)、学区、学校四级教研网络,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

  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全面提升我市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全力促进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

  严格校长任职条件和资格,规范校长选拔任用,建立校长候选人储备制度,吸引符合任职资格的各行各业优秀管理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实行校长任期制,建立体现学校特点的校长考核评价制度,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完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健全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体系,以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为目标,加大培养培训力度,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完善省市级骨干校长、热河名校长、教育家型校长专业化发展机制,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4.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保障责任,切实提高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特教教师的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水平,落实工资福利倾斜政策,使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略高于同等条件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关心乡村教师生活,严格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政策,落实特岗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山区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各县(市、区)制定本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完善适应高等学校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和成绩突出的教师倾斜。鼓励和规范教师通过技术创新、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等方式服务社会,获得合理报酬。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活动,落实相关优待政策,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7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