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河北省)承德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10)隆化县:建设项目30个,建设资金59,924万元。隆化县第五幼儿园等3个幼儿园项目,隆化县煤窑学校等19个小学项目,隆化县第四中学等5个初中项目,隆化县第一中学等2个高中项目。

  (11)丰宁满族自治县:建设项目36个,建设资金24,836万元。第七幼儿园项目,长阁小学等23个小学项目,选营中学等11个初中项目,丰宁一中项目。

  (12)宽城满族自治县:建设项目14个,建设资金94,630万元。宽城第六幼儿园等2个幼儿园项目,宽城第六小学等9个小学项目,宽城职教中心等3个高中项目。

  (13)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建设项目28个,建设资金83,245万元。围场回民小学等29个小学项目,围场二中等7个初中项目,围场民族高中项目。

  (五)加快产教融合职教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适应产业升级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打造3-5家国家“1000所优质中职学校”。积极参加省中职教育“120”工程,力争更多中职学校进入精品学校、名牌学校、特色学校行列。支持高职院校实施“双高”计划、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打造1—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实施职业院校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专业成长梯队建设工程。实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计划,到2025年,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60%以上。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重点建设学前、护理、健康、养老、冬季体育等一批紧缺人才专业。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教育,推进多元主体办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建2—3个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集团(联盟)。改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积极试行“1+X” (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十四五”期间,各县(市、区)新建、改扩建中职学校5所,主城区整合现有规模较小公办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增加学位8000个。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夯实职业教育体系基础。

  1.推动职业教育内涵提升

  建立教育、人社等部门定期协商工作机制,共同谋划发展规划,推进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形成政府有政策、企业有动力、学校有能力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开发。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项目,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建设中职学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坚持示范引领,强化“一带一路”国际交流,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做好中职学校“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的中职与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通机制。

  2.推动中职学校特色发展

  按照“集中优势专业、促进特色发展、引导错位竞争”的原则,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促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特色发展。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现代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校校建有智慧教室。实施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分级负责,加强公办中职学校基础建设。到2022年底,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河北省标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达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3.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建立发改、教育部门共同牵头,国资、科技、工信、财政、税务、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密切配合,有关行业组织积极参与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建立定期沟通交流制度。鼓励职业院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政策,开展产教融合试点。打造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4.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

  围绕“三区两城”、“3+3”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重点建设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运行与维护、旅游与文化创意、现代农业、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专业(群),推动高职院校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开展企业技术攻关和项目成果转化,助力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支持县级职教中心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六)助推高等教育特色优质发展

  依据承德高等教育实际,推进分类建设和管理。支持承德医学院更名为“承德医科大学”,支持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承德护理职业学院申办本科专业。支持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建设和发展。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支持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申办新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积极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建设大数据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设计、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环保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高校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2025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

  1.支持高校学科建设

  积极发展本专科教育,积极申请研究生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等院校综合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以教学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运行机制。优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开设跨专业、跨学科融合课程,提高人才培养层次。积极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推行主辅修制、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双证”制度。

  2.助推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7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