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河北省)承德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引领智慧教育变革创新

  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坚持数字赋能、创新驱动,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高效构建教育治理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化学校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应用,构建集约高效的教育云支撑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的建设与应用。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推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推进智慧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治理信息化水平,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努力提升教育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人性化水平,为教育决策、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提供有效服务。

  1.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发挥信息化在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创新教育数据资源管理机制,加快管理流程优化再造,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过程精细化,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教育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目录,形成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教育数据共享、开放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对接国家、省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一体化市级教育大平台,整合学生、教师、教学、管理等数据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建立教育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统计信息系统,构建全覆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建设、完善“互联网+明厨亮灶”“互联网+校服管理”平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支持学校发展和管理决策的数据系统,促进管理的精细化和决策的科学化。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建立数字资源监管审查机制、质量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对各种网络学习系统和资源加强质量监管,营造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2.推进教育行业基础建设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行业云、数字校园等教育行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多媒体终端配备,构建更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覆盖全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数据,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分析服务,为教育教学和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实行学校网络资费优惠政策。统筹学校软硬件建设、整合校内外学习资源,打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资源丰富、智能高速、广泛开放的新型智慧学校。

  3.推动数字教学模式变革

  教育必须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积极利用新技术、新装备为教育改革发展赋能,拓展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方式,改善教育体验,重塑教育新生态,促进数字化、互联网环境下育人模式变革。探索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体系。创新优质教学资源研发方式,建立高水平专业团队,开发适合不同师生需求的优质课件和学习辅助材料,实现规模化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建立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的教学评价系统,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精准评价学习绩效。

  4.构建新型教育信息服务供给机制

  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在线学习教育平台,精准推送定制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发数字化特色课程。优化政策环境,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培育社会化的资源服务市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有资质的企业、机构开发优质资源、提供优质服务。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逐步使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学校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十一)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合作

  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鼓励引入北京市、天津市等外地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开办分校、结对帮扶、建立联盟、集团办学等方式,打造应用新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模式、教育机制的样板院校。依托京津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盟,加强教学改革、教研科研的合作与交流。深化我市职业教育与京津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合作,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1.深化京津冀重点区域合作

  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围绕教育领域,探索建立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共用机制。教育领域积极争取与京津优质学校开展合作办学,支持围场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与京津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2.提升教育开放层次和水平

  构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支持境内外知名学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合作建立教学和科研机构。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承德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支持中外高校间教师互派、学生互换的教学交流。引导和鼓励学生、教师参与各领域的中外人文交流。吸引国外优秀学生来我市研修学习。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支持学校自主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积极参加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

  (十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发挥数字化改革牵引撬动作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

  1.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增强学校的活力,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完善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形成学校与政府、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增强教师的动力,把更多的经费用于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改革教师培养体制,增强教师职业技能,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整体智治,加快推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构建优质、普惠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精准、高效的教育整体智治格局。积极探索构建教育治理共同体,建立多部门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机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7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