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北京市)北京市顺义区“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依托,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电子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和场景化应用,打造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构建全天候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多样供给形式,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搭建社会化运营服务平台,形成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个体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格局。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支持社会机构提供优质文化服务,探索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激发文化机构活力,持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效率,推动文化服务多元化供给。

  推动在部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提供文化服务,深化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规范,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文化服务供给。建立健全公共科普服务长效、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等机制。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改进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模式,推行“订单式”文化服务,通过线上线下服务方式,精准定位群众文化服务需求,提供优质多样、精准灵活的文化服务。全面推行文化工作绩效考核制,构建科学完备的绩效考评体系,将文化工作纳入政府综合考评体系中,以绩效考评督促文化服务提质扩量。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遴选推介公共图书馆优秀阅读品牌、文化馆(站)优秀艺术普及活动品牌,持续提升“百姓周末大舞台”“周末场演出计划”以及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等品牌活动影响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健全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公益放映等线上线下一体配送体系,把优秀文艺作品、优质文化产品送到群众身边。

  统筹利用区文化中心广场空间,打造常态化文化创意集市,延伸开发“三馆一院”文化资源,策划组织一批戏曲、相声、歌剧等主题鲜明、京味十足的“夜顺义”文化休闲活动,打造顺义文化地标。

  (三)构建体育设施服务网络

  在区、组团分别形成由体育场、体育馆等体育设施组成的区级运动健身服务体系,以府前街体育中心、露天游泳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及乒乓、柔道、举重等运动项目基地为中心,打造集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及体育竞技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设施体系。

  实施重大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工程,重点推进马坡城北综合体育场馆、后沙峪大众综合体育场馆及青少年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加强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冰雪运动等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建设。以杨镇为中心,构建可辐射带动周边各镇文体活动的河东地区公共体育设施体系。以区城南体育中心为依托,以老旧厂房改造利用为补充,构建城南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体系。以马坡为中心,以马坡城北综合体育场馆建设为抓手,依托乔波滑雪馆,构建新城北区综合体育设施。以天竺镇、后沙峪镇为中心,依托后沙峪大众综合体育场馆项目,构建新城西区体育设施体系。

  推进河东河西体育设施均衡发展,利用老旧厂房、河堤走廊、浅山空地等空闲场所,改造建设社区场地。结合社区级等小、微型体育设施的布局,完善配套相关设施,协调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增强公共体育设施服务能力,建成区域“15分钟体育健身圈”。

  专栏6 公共文化体育建设重点任务

  文化惠民富民。推进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程。实施镇综合文化中心、村(社区)级公共文化服务站等提质增效工程。打造文化艺术精品下基层活动品牌。建设城市10分钟、乡村10里文化服务圈。

  文化设施建设。建设顺义区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区级图书馆建设3个以上的特色数字资源库。

  文物保护利用。实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缮行动计划,推进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提升改造工程。加强对国家级及市、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开发,探索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顺义新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结合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积极开展非遗分类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及展示传播,提升顺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落实全面建设“六个身边”工程,加大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及社区文体广场建设力度。到2025年,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5%。

  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提升工程。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有序免费开放,推动社会体育场馆开展阶梯收费,提高现有体育场馆使用率。

  顺义区现代体育运动设施建设项目。启动马坡体育中心、后沙峪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启动温榆河公园改造体育设施健身步道配套建设项目。

  九、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提升街道和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涉及居民的公共服务事项向社区延伸。落实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完善街道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依据辖区人口设置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基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居住人口2000户以上且独立建设的居住区,集中设置社区管理和服务设施用房。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科学规划城市不同功能区块,培育构建街区生态系统。完善居民身边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加大多层次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提高公租房轮候家庭房源可供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1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