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北京市)北京市门头沟区“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规划

  3.完善工作机制。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街道(镇),加强对街道(镇)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指导,持续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街道(镇)落实政策的监督检查力度。做强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全面推进街道(镇)以社会化方式建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综合提供一揽子、精准化救助服务,畅通民生保障“最后一公里”。推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构建设,加快有产权的救助站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流浪乞讨救助工作的文件精神,发挥区协调机制和平安门头沟考核机制作用,着力在照料服务、救助寻亲、街面巡查和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关键环节上强机制、压责任、提质量、优服务,推动救助管理服务质量上档次、上层级。健全困境儿童帮扶体系,完善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机制建设,发挥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作用,建立区级未成年人关护基地,开展“护苗行动”,落实困境儿童生活、医疗、助学、康复等保障措施。

  4.提高“弱有所扶”水平。满足社会救助工作需要,解决基层经办人员配备不齐、服务质量不高、非在编人员专业能力不强、购买社会服务投入不足、社会救助区域性发展不够平衡等问题。通过加强经办人员配备,引导区和街道(镇)两级合理确定社会救助经办所需工作人员数量,科学整合相关管理机构和人力资源,充实加强社会救助力量,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实现救助服务规范化、人性化,全面提升救助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救助购买服务经费投入,通过严格履行政府采购程序,采取委托、承包、采购、聘用人员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购买服务过程中的监管和绩效评估,确保资金效益和服务风险。

  5.壮大慈善事业。积极搭建慈善资源供需对接平台,推进区、街道(镇)、社区(村)协调联动的慈善救助体系,实施慈善资源与救助需求精准对接。围绕贫困在校生、孤残儿童、独居困难老年人、因病致困群众等群体,综合运用“捐钱款”“捐衣物”“捐服务”等多种形式,包装策划扶贫济困、赈灾救孤、扶老助残、助学助医等慈善项目。创建街道(镇)慈善工作站,发展基层公益慈善平台。开展慈善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讲好群众身边的慈善故事。

  (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养老服务体系

  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坚持老有所养,聚焦民生需求、群众关切,以优化养老基础设施布局为保障,探索生态涵养区养老服务的特点规律,坚持事业和产业同步推进,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为重点,以增强老年人获得感为根本,提升“三边四级”“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深化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

  1.完善养老服务布局。坚持围绕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提供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结合地域特点,完善街道社区就近养老服务网络。做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重点加强街道(镇)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老年餐桌建设。落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扶持政策,完善建设支持、运营补贴、优先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支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加快新城20街区养老设施建设和公建民营,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增强家庭养老照护服务能力。全面落实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津贴福利政策和北京市困境家庭服务对象入住养老机构补助政策,提高“老有所养”水平。加强专业化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2.构建养老服务联合体。探索构建以街道(镇)养老照料中心(敬老院)为中心,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和老年餐桌为平台,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的街道(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协同推进区域内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功能服务衔接、为老服务队伍建设,满足老年人就近化、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区域联合体“门头沟模式”。推进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等开展合作。以街道(镇)级养老照料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重点,试点开展“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在农村建设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试点开展300户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照护床位建设。

  3.加强养老设施建设。落实《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5)》,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力争在两至三年内达到全市平均水平,2025年实现养老机构床位数每千人7.0张。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专项行动,积极争取市级项目,提升农村养老机构硬件水平。立足“9064”养老服务发展目标,结合“老有所养”监测评价指标,全面建成“机构养老设施(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支持街道利用现有资源推进集养老、助残、福利为一体的复合型设施建设。同时,落实《门头沟区镇级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全面提高镇级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使用率。重点提升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老服务能力,特别是增强驿站运营商自我造血功能,发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就近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精准挖掘社区老人服务需求,满足老年人及家属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另外,通过家庭床位建设、医养结合、社会力量补充等方式,优化机构养老服务供给。

  (三)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

  巩固扶贫济困三大工程品牌优势,加强特殊群体福利保障,坚持兜底保障和适度普惠相结合,持续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困难群众帮扶体系,当好困难群众守夜人。

  1.加强福利保障。强化部门间的密切协同,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扎实推进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保障工作。简化申办流程,实行分类管理,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残疾人福利事业稳步提升。依托温馨家园、职业康复劳动站等资源平台,就近就便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等专业服务,着力解决智力、精神、重度肢体、一户多残等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养护照料困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1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