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创意产业。
按照引进创意人才、丰富创意载体、培育创意企业、打造创意品牌的思路,依托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影视剧创作、文艺演出、规划咨询、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会展服务、游戏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引进一批企业及项目,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松花石特色街区。加强非遗文化与生产性保护,重塑乡村传统节日与习俗文化,建立以艺术家为主体的摄影、写生创意基地、影视制作基地。推动文化创意与本土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规范长白山物产及产品的包装设计,推动企业视觉形象及品牌提升。
1.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按照突出特色、差异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引导关东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向文化旅游转型,打造成特色旅游示范点;积极帮助佟江文化创意产业园招商引资,引进龙头文化企业,建设通化市文化创意核心示范区;推动通化•东昌包装印刷产业园区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实施通化市松花石产业发展规划和大安松花石文化旅游主题小镇等骨干项目,打造吉林省松花砚(石)产品交易中心。支持英语辅导报社等文化出版企业发展壮大,提升鸭绿江公路大桥国门、龙湾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项目文化内涵,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骨干企业。
2.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充分挖掘长白山文化、鸭绿江文化、萨满文化、朝鲜族民俗文化、松花石文化、冰雪文化、葡萄酒文化、人参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依托吉林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以及辉发山城、罗通山城、丸都山城等文化遗址,把通化打造成为长白山地域文化中心。举办“吉林通化松花砚(石)文化节”,提升整体影响力。加快实施杨靖宇干部教育学院等重点项目,发挥金川、五女峰、鹿圈子等资源优势以及东北抗联文化优势,积极与影视公司洽谈合作,打造通化影视拍摄基地。支持吉剧和二人转等艺术作品创作,积极繁荣歌舞、戏剧演出市场。
3.努力开发文化产品。深入发掘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我市文创和旅游商品研发水平,推出一批“看得上、带得走、送得出”的旅游商品,以提供优秀文创产品、优质旅游商品为中心,进一步扩大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加快构建研发设计与产品销售全产业链,以国酒、国参、国药、国砚为内容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商品“伴手礼”,以特色山珍、有机大米、绿色果蔬、文化手工艺品等为内容打造乡村土特产品“伴手礼”,以“通化手信”为主题打造通化印象、通化味道、通化记忆、通化风物四大产品体系。搭建我市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平台,开发一批优质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培育一批优质文创企业和文创产品开发人才,打造一批文创和旅游商品品牌,激励文创产业开拓新领域、培育新市场,推动我市文创和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文创和旅游商品开发建设迈上新台阶。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松花砚(石)品牌,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促进松花砚(石)产业全面发展。建设好大安松花石特色街区,打造出东北第一观赏石原产地的文化品牌。
4.推动会展业发展。加快引进展览服务企业,拉长会展产业链,带动商贸、旅游、设计、装饰、广告、交通、通讯、物流等相关服务业发展,提升我市整体商务服务能力。整合全市会展资源,定期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商品促销会、购物节、美食节等各类会展活动。提升通化人参、松花石等特色产品展示交易会等会展服务能力。加强会展服务品牌建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性、专业化、有特色的会展服务品牌。建设1座集长白山文化、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为一体的民俗展览馆。深入做好抗联影视基地项目,依托江南新区建设,将我市文化遗存和红色旅游历史全面展示,成为我市的文化旅游重点景观。
专栏6 文化创意产业
1.抗联影视基地项目:占地面积1200亩,建设内容包括外景拍摄场地占地面积600亩、影视观光场地占地面积600亩,具体建筑物包括通化古城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抗联指挥部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配套建设停车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等附属设施。
(四)商务服务产业。
聚焦商务服务业薄弱环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围绕制造业“微笑曲线”两端,有效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围绕服务企业产品研发、技术认证、质量控制和产品制造各个环节,提供多元化检验检测,培育发展专业服务机构,发展第三方检测服务;围绕企业参加工业设计产品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业;依托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载体,举办特色展会,发展会展服务;加快引进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安保服务、资产管理、信用中介、工程管理等服务企业,发展专业服务。鼓励探索创新,营造包容氛围,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提高发展水平。到2025年,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0%。
1.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按照多样化、专业化的市场需求,增强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鼓励支持中信人力资源、日盛就业服务等有实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拓展业务范围、丰富服务业态。重点抓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解决企业用工难题。结合我市人力资源基础和对朝开放优势,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竞争力强的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提升高端服务供给能力。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体系建设,规范整顿中介市场,维护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2.提供专业化检验检测服务。围绕服务企业产品研发、技术认证、质量控制和产品制造各个环节,提供多元化检验检测服务,培育发展专业机构。充分发挥国家级石油机械产品质量监督中心、中药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平台技术优势,发挥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对加强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帮助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规范生产环节和技术工艺,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升社会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在食品药品、机械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农业技术研发设计服务水平,打造国际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加强种子培育、农机设备研发等方面的研发。依托龙头企业、重点产业园区、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政产学研用”多元化参与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新模式,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提供一站式检验检测服务;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探索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增加科研仪器设备综合利用效率,提高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检验检测共享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