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吉林省)蛟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第七章 (二)面临挑战

  从内部看,蛟河处于推动振兴发展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和关键期,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持续保持农业农村良好发展态势,仍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短板。主要呈现“四个日益显著”的阶段性新特征。

  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显著。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问题突出。同时,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

  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显著。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全市农村居民数量和比重近年来不断下降,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在迅速减少。农业用地细碎化问题致使农业规模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加之土地流转租金不断上涨,农民传统务农的观念难以迅速转变,如何解决农业规模化程度不够、集约化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加快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精细农业转变是蛟河农业农村发展不得不解决的一项课题。

  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日益显著。近些年蛟河市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供求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同时城镇化加快、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水平也明显提高,一般的农产品不缺,但是优质、绿色农产品仍显不足,加快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仍十分紧迫。

  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发展日益显著。目前城市与农村发展仍然处于失衡状态,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仍有诸多障碍,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社会资本下乡动力不足。乡村网络、通讯、物流等设施薄弱。

  综合分析研判:“十四五”期间,蛟河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推进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压力和动力同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紧迫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打先锋站排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第三篇 三、总体思路

  第八章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吉林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部署,全面对接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深入实施“54321”发展战略,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为目标,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将蛟河市建设成为吉林市乡村振兴的示范区、样板区。

  第九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制度,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城乡一盘棋整体谋划设计,促进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融合,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

  第十章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蛟河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总体确保实现“一个衔接、四个突破”。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城乡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农村居民美好生活高标准实现。

  ——“一个衔接”: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五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工作有效落实,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保持稳定,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有效建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0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