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促进“三生”融合,打造绿色集约发展引领区
1.加快推进绿色园区建设。科学编制并启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以宝马为标杆企业,落实“双碳”战略,构建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完善产业升级清退机制,不断完善《经开区、中德园产业项目准入管理办法》和《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结合《沈阳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从产业方向、亩均效益和能效水平角度,对拟入驻中德园的项目实施严格把控。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发展方式,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中德园总体规划环评整改的审查意见,对中德园范围内列入环评整改清单企业进行整改,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中德园管委会)
2.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德园基础设施PPP项目优势,科学筹划园区新建及改扩建路网建设,形成与区域发展匹配的智能化、系统化的现代化路网体系。推动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打造道路状况自动感知、交通态势自动研判、信号控制自动调整、道路全方位生命周期管理的智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自动驾驶公交系统线路,为工业互联网创新大厦至宝马工厂、地铁三号的接驳提供支持,将中德园建设成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的示范区。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坚持“以人为本”,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进智慧社区、智慧政务等智能化设施建设,将中德园打造成全国示范性的智慧园区、生态园区和产业新城。(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中德园管委会)
3.加快推进生态园区建设。落实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计划,成立区域“智慧环境指挥中心”,依托现代化技术,构建精准管控体系,打造一批“绿色无人工厂”,实施差异化绿色管控,以生态规划的有效实施,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全面打造生态环境改善样板工程。积极推行绿色建筑、推进“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和“城市双修”建设,进一步增加园区绿量,提升区域绿化景观品质。启动浑河生态带(中德园段)规划建设,实施浑河-细河-浑蒲总干水系连通工程。实施浑河滩岸及细河四环外水系综合治理,完成浑河生态蓄水工程、细河封育、细河湿地等水利治理。强化水源保护,严控污水直排和畜禽养殖污染。(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中德园管委会)
(六)构建外资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区
1.加快建设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继续推进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告知承诺制,实行建筑师负责制。加快落实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推进企业评估成果共享。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打造便捷高效的商事登记制度体系。到2025年,工程建设项目总体审批时限不超过35个工作日。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除特殊事项外,园区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全程网办”,100%审批结果信息共享互认。推行“不见面”办理、“无人工干预”审批,推动实现简单事项自动审批、复杂事项辅助审批,全面提升园区智能化、智慧化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营商局、市建设局)
2.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成功经验和模式,探索中德园“双元制”本土化技能人才教育模式,完善“1+1+X”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体系。沈阳中德园中德学院利用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等院校资源,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合作,实施双元制教学,每年培养在校生600人、技术技能提升培训1000人次;发挥中德园产教合作联盟作用,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合作,每年以委托、定向和订单化等方式培养技能人才1500人;由政府引导,企业、院校、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实训中心,实现学生、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共赢,其中2022年筹备建设2所实训中心。(责任单位:市人社区、市教育局、中德园管委会,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以建设中德园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设先导区为目标,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挥沈阳市知识产权仲裁院(中德产业园知识产权仲裁院)等载体作用,形成“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保护体系;推动园区“一区、多中心”载体建设,即服务机构聚集区、创新中心、孵化中心、运营中心,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力度,加大侵权假冒行为惩戒力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鼓励企业加强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持续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中德园管委会)
4.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府性担保增信功能,大力推广“园区集合贷”。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形成覆盖全产业链、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基金群。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业,有效防范和处置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努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到2025年,实现“园区集合贷”全覆盖,信贷余额累计超过1500亿元。境内(含香港)上市公司达到13家,基金总数达15支,总规模超过100亿元。(责任单位:市金融局)
5.打造技术提升服务体系。推动新一代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技术交易能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全球视野的技术提升服务体系。利用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委员会,加强中德经贸交流、专家技术诊断,提升园区企业智能制造水平。以传统产业技术提升为目标,对标德国行业技术标准,推进中德企业合作,引导政策向技术提升领域倾斜。利用思爱普 (SAP)、中德紫光云平台等载体,加强“产、学、研”项目合作,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引导企业上云,建设智能化工厂。(责任单位:市工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