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22日)

  (三)深入实施“动力转型”行动,奋力建设创新驱动的现代化新成华。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改革为抓手、开放为路径,全力抓好动力转型行动“五大创新工程”,不断蓄积发展动能、厚植发展优势。

  一是充分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融合,加快打造充满创造力、富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着力深化科技协同创新。主动融入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积极参与“两区一城”创新协作,依托猛追湾片区大院大所建设创新资源集聚高地,提升打造环电子科技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知识经济圈,引育高新技术企业260家以上、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60亿元。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争取布局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及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完善“微创智能工厂—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孵化体系,推行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实现重大科技成果在地转化30项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2022年,加快建设全省工业软件科创中心和四川省产业功能区(园区)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示范园,培育省市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6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双创载体1家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以上。着力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完善人才项目双招双引机制,擦亮“东骄华章”人才品牌,做强“成华HR联盟”,新引进“高精尖缺”人才500名以上、科技领军人才10名以上,技能人才总量达15.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突破30%。2022年,新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00名以上、技能人才5000名以上。

  二是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突破关键领域瓶颈障碍,持续激发成华转型发展活力。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产业功能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政府体制机制更加专业高效灵活;探索数字化改革,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实现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深化新一轮区属国企改革,健全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快推动区属国企改革转型、创新发展,到2026年区属国企资产规模突破2000亿元、自持物业650万平方米以上。2022年,力争成华发展集团获评国际BBB-(投资级)、国内AAA信用评级。深入推进“放管服”综合改革。推进政务服务“秒批秒办”、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等改革,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实现100%事项网上可办、95%事项一窗受理、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2022年,推行国际化营商环境4.0版,基本实现企业缴费事项网上办,全程网办率达90%以上。深入推进社会民生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区属公立医院改革,完成国家医养联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稳步实施中小学教师“编制+员额”一体化管理,深入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发展示范行动,纵深推进全国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点、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全国试点。

  三是积极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积极抢抓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机遇,用好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不断开创立体全面开放新局面。不断强化门户枢纽地位。充分发挥“双枢纽、双门户”[24]优势,融入“148高铁交通圈”,加强与成都“两场一港”、四川自贸区、成都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合作,探索“办公在成华、业务在口岸”合作新模式,争取市内免税店试点。不断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持续深化与大竹县、荥经县等区县合作,探索构建“总部+基地”“研发+转化”“配套+消费”等新型产业协作关系,着力打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不断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加快构建“大经贸、大招商、大合作”格局,充分发挥南南合作促进会成都办事处平台优势,积极参与“成都造·全球行”“万企出国门”等国际商贸交流活动,深度融入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建设,经济外向度显著提升。到2026年,新引进高能级500强企业30家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100个以上,年实际到位内资突破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元。2022年,力争新引进高能级产业化项目18个,实际到位内资18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30亿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35亿元。

  (四)深入实施“文化赋能”行动,奋力建设繁荣文明的现代化新成华。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全力抓好文化赋能行动“五大营建工程”,加快打造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先进区。

  一是全面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坚持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为统揽,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积极抓好核心价值引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好学习强国“主题街区+学习小站”等资源,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四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唱响时代主旋律。2022年,打造核心价值观示范点3个。积极抓好先进典型选树。扎实推进“四德”建设,持续打造“成华榜样”“最美人物”等示范引领品牌,开展好家庭、好家风、好家训等评选活动,着力营造见贤思齐、敬规崇德的浓厚氛围,不断传递道德正能量。2022年,推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最美家庭,打造家风家训示范点1个。积极抓好文明实践拓展。持续深化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做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教育引导、公共服务等功能,不断弘扬文明新风尚。2022年,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5个,开展书香成华全民阅读等活动500场以上。

  二是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聚焦赋予城市公共文化生活更多文化内涵和审美属性,着力健全城市文化体系,推动以美好文化生活传承文脉基因、彰显城市魅力、演绎时代精彩。持续建优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六馆四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街道综合文体活动中心提档升级,推动社区美空间实现全覆盖,打造民间博物馆等文艺新空间,实现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00平方米,优化“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2022年,新增文艺新空间20个、社区美空间5个,成都自然博物馆6月前开放运营。持续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活化利用“六古”“三老”文化遗产[25],加强成都面人、四川清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孟知祥墓大遗址公园、羊子山遗址公园建设,推进18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加强志书年鉴编修,传承城市文化根脉。2022年,重点实施101仓库等2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持续加强新时代文艺创作。出台文艺精品扶持政策,抓好文艺创作“千百十任务”[26],发布文艺创作清单、设立文艺创作奖项,力争《大东郊之激荡岁月》《小倩》等作品获评国家“五个一”工程奖。2022年,打造名家工作室20个,推出精品力作2部,创评文艺新星和艺术匠星200名。持续拓展区域文化传播交流。办好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等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承办中国游戏行业年会等全国品牌活动,着力打响天府银杏艺术季等区域特色活动,构建“周周有看点、月月有精彩、年年有大戏”的多层次文化交流体系。2022年,举办音乐演艺、民俗游园、体育运动等群众性文化活动4000场以上,完成成都大运会排球训练等相关任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356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