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速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数字建设更实。实施数字城市工程,推动5G网络在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商务楼宇、各乡镇深度覆盖,完成交通、市政、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发展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实施东西协作数字经济示范园项目,建设县级工业经济大数据平台、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打造电子信息综合示范园区。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建设20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智慧便民数字政府,促进大数据创新成果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整合农村数字应用平台,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办事线上只进一网、线下只进一窗。到2025年,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速裂变,数字经济贡献率达到35%,数字基础建设水平走在全区前列,智慧城市愿景成为现实。
(五)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营商环境更佳。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推进“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争取国家放宽市场准入试点。推动异地就医结算等200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高质量完成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因地制宜实施“空心村”退出整治,激活农村发展潜力。深入推进“四权”改革,构建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交易有市、节约有效的制度体系。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争取设立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海关综合服务中心,打造西北区域现代物流枢纽港。加快跨境电商发展,争取建设银川跨境电商产业园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推动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跨境电商体验店加快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0%。到2025年,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深层次问题有效破除,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六)凝心聚力推动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宜居指数更高。深入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水平,全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设施花卉高效习岗、康养商贸休闲金贵、稻蟹果蔬生态立岗、稻渔文旅节水常信、枸杞葡萄特色洪广、肉牛蔬菜致富南梁6个产业强镇建设,创建15个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统筹推进“四大提升行动”,持续加大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帮扶力度,持续做好移民群众社会融入工作,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和基本民生保障力度,织密社会保障网。稳步改善棚户区、城中村群众居住环境,保障好中低收入家庭、新市民基本住房需求。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增10所公办园和5所中小学校。全面推进健康贺兰建设,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步伐,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县医院迁建工程、国家体育公园工程,创建国家健康教育促进县、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到2025年,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在全区前列,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乡村振兴示范县。
(七)全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努力实现自身建设更严。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贺兰,完成“八五”普法。坚决惩治各类损害群众权益的行为,忠诚干净担当为全县人民做事。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安全应急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动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融合发展,提升应急应战和社会安全治理能力。到2025年,政府系统各级领导班子更加坚强有力,干部队伍思想、能力、作风更加过硬,政治生态更加清朗,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各位代表!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贺兰现代化建设,需要全县人民共同奋斗。只要我们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必定会凝聚起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的磅礴力量,必然能扛起这份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
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以上,完成高质量发展各项监测指标和区市下达的约束性指标。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创新驱动,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计划,大力开展科技型企业招引,深入推进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实施科技创新项目100个,力争在枸杞萃取、牛奶膜蛋白等关键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R&D投入强度达到1.53%。新增有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8家,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43%,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占比达到24%。
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紧扣“8+1”特色产业,加快建立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性成果转化项目。落实“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深化与河海大学等高校合作,促进校地产学研深度融合。组建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技术创新中心4家。用好科技补偿资金,扩大“宁科贷”规模至1.6亿元,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营造更加优化创新生态。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覆盖各领域人才的住房保障体系,分类做好社保、就学等政府服务供给,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让“两个带头人”、科技特派员等力量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建立高质量发展智库,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破除“四唯”评价人才壁垒。持续抓好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