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地铁15号线航天城站、郭杜站周边区域城市更新工作,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城南新商圈。加快上塔坡村、鱼包头村等10个安置社区建设,完成小居安村回迁安置。坚持“解决急需、量力而行”的原则,实施城中村微改造,解决南小张村等城中村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等突出问题。
三是加强精细管理。开展物业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停车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医院、学校、景区周边交通秩序整治。加密优化公交线路,实施智慧交通工程。优化提升12345市民热线平台服务能力,健全督查落实反馈机制。发挥群众自治组织首创精神,全民齐参与、同行动,共创美好生活环境,共享城市治理成果。
(五)抓优势,破解转化难题。科教资源是长安最大的优势,要想方设法将资源潜力转变为创新发展的动力。
一是启动平台建设。承接省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1+N”政策体系,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带建设。以地铁15号线为轴线,串联各产业功能区和重点高校,建设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
二是引育创新人才。引进科技经纪人,架起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施青年人才项目,建立驻区高校人才培养基地,优化保障措施,打造大学城特色人才链,让更多大学师生创业在长安。
三是推进成果转化。完善金融、政策等配套措施,全力支持驻区高校、科研院所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带团队创办企业,实现科教资源就地转化。全年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5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不少于5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
(六)抓环境,厚植生态底色。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善“三线一单”[13]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让绿色成为长安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一是坚持依法管山。落实省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划》,扩大秦岭数字化管控覆盖面,完善“峪长制”“林长制”,深化“网络化+网格化”监管,推行秦岭数字化智慧管控模式。持续巩固“五乱”整治成效,完成祥峪、抱龙峪等4条峪口峪道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绿盾”专项行动。积极参与秦岭国家公园建设,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二是坚持铁腕治气。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大“工业、燃煤、机动车、建筑施工、餐饮油烟”五大污染源治理,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全年优良天数力争达到243天以上。
三是坚持重拳治水。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河湖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加大入河排污口、水污染源头排查整治,加强日常监测处置,确保滈、潏、浐、皂4条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盘活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完成第九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四是坚持科学治土。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建成区污泥处理处置中心。提升医疗废物、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持续创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
(七)抓公卫,提升应急能力。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一是平急转换机制再优化。组建流调、转运、采样、消杀、封控、隔离6支应急队伍,完善疫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流调溯源、医疗救治、物资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疫情防控效能。
二是医疗卫生体系再完善。按照“平急结合、适度超前、功能完备”要求,加快推进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启动俪婴妇儿医院建设,完成韦曲老街、大兆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15所村卫生室公有化建设,深化拓展医共体建设,提升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服务水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三是公卫所需人才再优化。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选拔,补齐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缺口。加强日常培训和实战演练,完善平急结合的疫情防控备战机制,动态考核调整,提升福利待遇,打造一支靠得住、拉得出、顶得上的专业应急队伍,守护全区人民安康。
(八)抓民生,回应百姓关切。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聚焦急难愁盼,办好民生实事。
一是强化就业优先。精准做好就业援助、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00人次、残疾人培训330人次、新增城镇就业74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6.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11所学校及幼儿园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保持在90%以上。持续做好“双减”[14]工作,提供优质普惠的课后服务。深化“三名+”工程,建设12所新优质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是做好“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启动区级公办示范性养老院建设,新改建34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创建5个市级托育服务星级示范机构,建成首家普惠制婴幼儿照护机构。
四是加强兜底保障。深入实施社保、医保全民参保计划,加强对妇女儿童、残疾人和因疫情、灾情遇困群众的关心关爱,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完成12个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织密普惠均衡的社会保障网。
(九)抓治理,维护社会和谐。坚持筑牢底线、居安思危,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