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塑造特色产业优势。全面落实“链长制”,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优锻强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等四大主导产业。全力促进百亿仙鹤项目一期投产,加快德永盛二期建设,支持绣林玉液扩大产能、吉象木业转型升级,力争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达100亿元。支持楚源集团、能特科技二期、海珥玛转型升级,力争医药化工产业产值达120亿元。以卓宝科技为龙头,加快葛洲坝绿色建材产业园项目落地,培育壮大瀚煜建材、霖坤红塬等骨干企业,力争轻工建材产业产值达80亿元。支持钱潮精密件数字化工厂建设,加快培育荆安汽配、浙江方正等骨干企业,力争智能装备及机械制造产业产值达20亿元。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发展壮大中宇恒通、万顺木业等规模企业,加快推动小微企业进规,力争净增规模企业20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双平台作用,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力争高新技术产值突破200亿元。高质量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依托楚源集团组建省级染料中间体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德永盛申报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入驻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切实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与长江大学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试点,加快“先进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建设与定向攻关”揭榜项目实施,培育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转化科技成果10项以上。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支持城投、农投等平台公司融资,推进汽运公司、装卸公司等国企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推进教育、卫健系统临聘人员清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普职融合、产教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启动县域教联体和教研体建设,积极创建省级体教融合示范区,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三医”联动,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面推进城乡医保经办服务一体化和DIP支付方式改革[28]。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大资源统筹力度,鼓励支持乡镇市场化规范化管理镇级资产资源。规范招投标交易行为,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
以生态环保擦亮发展底色。全力推进中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以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反馈问题整改落实。重点抓好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完成楚源集团就地升级改造,加快中灏科技、可为电子整体搬迁。推进张城垸生活垃圾临时填埋场、老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按期交账。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深入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重点抓好入河排污口整治、码头复绿等工作。统筹建设8个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完成三菱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环境治理,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管控扬尘、油烟、企业废气、噪声等重点污染源,确保空气优良率提升至85%以上,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造林绿化2.49万亩,建设省级森林乡村10个、省级森林城镇1个。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拓宽“两山”转换通道。加强与湖北文旅石首公司合作,加快推进“桃源小镇”鹿角峰、玻璃廊桥等后续核心景点建设,支持桃源小镇创建国家4A级景区、花田商街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以麋鹿和江豚两个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加快麋鹿科普馆建设,推动江豚科普馆对外开放,打造集科普、旅游、研学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线路。完成走马岭博物馆展陈项目建设,支持走马岭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快推动“三片三带”全线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高质量民宿、农家乐,建成易家铺村农旅融合、披甲湖村田园综合体项目,持续办好桃花季、西瓜节、糍粑节等特色活动,让游客纷至沓来。
以乡村振兴筑牢发展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抢抓荆州打造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契机,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优质稻米、菜籽油等六大产业链,力争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1。做强绣林玉液、牧原农牧、鑫飞达油业、海铧水产等龙头企业,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加快锅圈实业、徽岳记等项目落地,推动鄂南传说、浩洋水产、丰亿冠食品等预制菜项目投产运行。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和设施农业,推广“鸭蛙香稻”种植模式5万亩,发展瓜蒌等特色种植1.5万亩,扩大西兰花种植面积5000亩,推动特色产业上规模。积极探索“虾稻憨”养殖模式。提升“玉石首”区域公用品牌,新增“两品一标”[29]3个。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创新创业带头人1600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家,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积极创建省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乡村振兴。扎实开展乡村建设。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完成“多规合一”[30]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优化完善村庄布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防汛抗旱等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建房管理,新改建农村公路114公里。新建宜山垱灌溉泵站,更新改造蛟子河泵站、上津湖泵站,开展燎原渠综合治理,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改造农村厕所2765户。深入开展“三清四化”[31],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大力培育文明乡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和科普阵地建设,新建百姓大舞台10个、村(社区)科普馆4个。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做好“送戏下乡”和送图书进基层活动,增加更多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产品供给,全面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五会两队”[32]、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平台作用,引导树立文明新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巩固提升“三保障”[33]和饮水安全水平,坚决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施衔接资金项目83个,拓宽产业项目拉动、创业支持带动、公益岗位安置等渠道,持续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继续建设家门口的生产帮扶车间,促进脱贫群众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