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新培育示范家庭农场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稳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推进基层供销社建设工程,畅通“农产品上行、日用品下行”双向流通渠道,推动形成开放惠民、集约共享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和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五)坚持深化改革,在激发发展活力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以改革开新局,不断优化环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关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力争营商环境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清理涉企收费,降低生产要素成本,规范涉企中介服务。聚焦企业和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强和改进窗口服务,深化“三集中三到位”[22]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指尖行动”,全面提高线下“一窗通办”和线上“一网通办”水平。大力推行“承诺制”“容缺办理”模式,推广复制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典型经验。全面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23]监管,坚决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统筹抓好扩权赋能强县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加强国资国企管理,加快推进汉江国投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做大公司资产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债务存量;严厉打击金融逃废债行为,坚决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深入推进开放发展。加强外贸出口基地建设,积极争取汉川经济开发区与湖北自贸区联动发展,进一步壮大皮草、家具、生物制品、纱线、童车产业基础,提升我市特色出口产业规模和质量。实施外贸“三项工程”[24],新增外贸企业10家以上。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荆楚云展”等国内外贸易展会,鼓励企业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零关税机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加快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步伐。全方位深化汉川与武汉同城化发展,围绕“六个节点”[25]精准对接,努力在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中走在前列。加快硬联通,加速软对接,加快建设沿江高铁汉川段、武汉都市圈环城高速汉川段、武天高速汉川段等重点项目。加强与武汉各类园区合作共建,加快推进武汉经济开发区汉川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承接武汉高档纺织服装、光电和智能制造等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配套协作,积极融入武汉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持续推进武汉都市圈科技人才同城化发展,用好用足武汉科教资源,以“揭榜挂帅”机制[26]、赴高校“摆摊设点”,吸引武汉更多人才在汉川聚集、为汉川服务,力争全年引进各类人才2000人次以上。
(六)坚持绿色发展,在建设美丽汉川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建成“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引领区”。
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高标准完成“三区三线”[27]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以国土空间布局的有序促进发展的有序。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完成年度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任务。统筹实施控尘、减排、禁烧、治污组合拳,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28],狠抓农业化肥减量增效、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有效管控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完成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认真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推动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加快推进流域综合治理。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统筹推进全域治水兴水,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净河(湖)专项行动”,巩固“十年禁渔”成果,全面完成汉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建成7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加快谋划汉江下游片区综合治理,实施一批现代水网重大工程。扎实推进汉江下游堤防除险加固工程、汉北河治理工程,实施汉川泵站、分水泵站、龚家湾打捆泵站、打坝垸灌区升级改造等项目。积极争取汈汊湖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启动泵站河等中小河流治理。
稳步推进绿色发展转型。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和“散、乱、污”企业,为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腾出更多空间。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深入挖掘企业减排潜力,引导企业加快节能、降耗、减污、降碳等绿色转型,推动实现治污减排与高质量发展双赢,新增绿色工厂2个。大力发展绿色交通,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新增集中式新能源充电站5处。加快建设新能源百万千瓦基地,统筹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成静脉产业园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并投入运营。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抓手,持续推进绿化造林,完成国土绿化1.5万亩以上。积极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
(七)坚持民生为本,在创优品质生活上实现新突破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着力提升关键民生领域的服务和供给标准,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