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做好全年工作,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向上向好,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打好防范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保持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必须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基层敢干、企业敢闯、群众敢首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勇毅前行。
(一)发展实体经济,壮大新区产业支撑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产业链建设为主抓手,塑造一流产业生态,构建“3+3+N”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做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中联智慧产业城建设,积极引进城市公共装备、工业机器人等主机产品,构建“主机-零部件-后服务”全链条协作关系,争创工程机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做大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依托世界计算·长沙智谷,提速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攻关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推进“芯”“软”“安”“端”四大领域迭代创新,构建“两芯一生态”发展格局。做优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聚焦体外诊断、高端医疗设备、基因工程等领域,加快湘江数字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圣湘生物、三诺生物等链主企业发展壮大,抢占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新赛道。
发展特色现代服务业。提速现代金融业,聚焦科技普惠金融,申办中国财富年会湘江论坛,争取省级金融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探索S基金交易平台建设,突出金融科技招商,全年入驻各类金融机构150家以上,基金管理规模突破3200亿元,加快打造立足湖南、辐射中西部的科技金融中心。提质生产性服务业,依托检验检测特色园、洋湖国际设计艺术城等平台,发力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领域,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引进培育一批总部型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振文化旅游业,精心塑造泛岳麓山文化旅游圈,推进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后湖艺术园等项目建设,彰显山水人文韵、都市田园风、国际时尚范,实现全年游客接待总数达2000万人次。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实施数字产业集聚工程,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布局以开源鸿蒙、开源欧拉为代表的下一代基础软件根技术及产业生态,培育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形态,建设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支持长沙信息产业园申报“中国软件名园”,促进算力、算法、算据、算网融合发展,塑造数字产业发展新优势。实施智能网联产业领跑工程,以湘江智能网联产业园为主阵地,着力延伸数字交通线路、丰富商业应用场景,争取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量产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牌照。实施新型材料产业倍增工程,支持长远锂科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拓展燃料电池细分领域,大力发展碳基复合材料,打造新的国家级产业集群。实施航空航天产业飞跃工程,依托长沙航天麓谷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航空材料、零部件及商业卫星,支持金维信息、中森通信等企业壮大,加快建设北斗应用产业第一城。实施低碳环保产业扬帆工程,支持赛恩斯、力合科技等骨干企业深耕优势领域,发掘技术潜力,“走出去”拓展海内外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行业影响力。
建设“五好”产业园区。坚持规划引领,按照“资源集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集聚”的原则,整合优势资源,高标准、高起点做好园区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更加注重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R&D经费支出等指标,严格企业、项目准入标准,清理低效工业用地,支持工业地产规范有序发展,用最少土地创造最大产出。进一步优化园区体制机制,全面塑造长沙高新区新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支持岳麓高新区深耕“一主一特”,加速创建国家级园区。推动园区产城一体、“三生”融合,重点建设麓谷智造园、东山湾国际新城等项目,完善综合配套功能,打造产、城、人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园区。
(二)推动科技创新,锻造新区核心竞争力。秉持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提升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聚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坚持科教融合发展。树牢“服务高校就是服务新区发展”的意识,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启动百万校友回岳麓计划,牵头发起校友基金,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院士工作站,加速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以湘江科学城、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为主阵地,集成科学策源、科技转化、科创服务功能,形成“双擎驱动”的生动格局。加快湘江科学城详细规划编制,提速首开区观音港科技孵化中心建设,加速落户一批标志性科创项目,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核心示范区。依托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集聚核心科创要素,高标准建设岳麓山科创园桃花岭基地、中建智慧谷二期,打造领先科技城、一流创业城、最美大学城。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湘江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20家以上。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在先进储能、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打通“研发-中试-产业化”通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速投向市场,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30亿元。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举办世界计算大会、1024程序员节等科创峰会和“麓山杯”系列双创活动,扶持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以上,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以上。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突出精准引才,实施人才引领头雁、新雁、海雁、雁阵“四雁”行动,探索拓宽市场化引才途径,加强与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引进更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工匠人才、海归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突出精心育才,鼓励企业与省内高校院所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选送优秀专业人才赴国内外学习深造、培训研修,形成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叠加优势。突出精诚留才,推进人才公寓、国际人才社区等建设,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落实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就学等政策,进一步吸引驻区高校毕业生扎根新区创新创业。突出精细用才,实施校企人才双聘行动,鼓励高校人才到新区企业兼任“科技总监”,支持企业人才到高校兼任“产业教授”,深化中小微企业高级职称评审改革,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打造近悦远来、人人向往的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