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驱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规上企业科技研发全覆盖,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全年研发投入总量超过5亿元,高新企业达到13家。支持仰韶酒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白酒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开展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聚焦数字经济,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10家规上企业“上线上云”。落实“1+8”人才引进政策,坚持引用并举、刚柔结合、以用为本,引进外来人才、留住现有人才、用好本土人才。
着力优化环境。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对标国内一流营商建设标准,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惠企政策落地见效。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常态化开展“局长(主任)走流程”活动,探索“局长(主任)帮你办”模式,让窗口服务更高效、群众办事更便捷。深化并联审批制度,精简审批前置流程,建设工程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60天以内。发挥政务服务“好差评”和“12345”政务热线作用,畅通诉求渠道,限时办结问题。强化营商环境监督,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营造法治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软环境”成为“硬实力”。
(八)实施生态提升行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自觉践行“两山理论”,落实“双碳”战略,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严抓污染防治。强化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扎实开展燃煤、扬尘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保持省、市前列。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消灭黑臭水体、垃圾河,确保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突出重点企业污染隐患排查,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狠抓生态修复。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提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坚持刀刃向内、直面问题,确保环保督察问题全面彻底整改到位。深化矿山综合治理,强力开展“清源行动”,高标准完成5657亩治理任务,创建省级绿色矿山2至3家,有效改善矿区环境。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四级责任体系,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聚焦生态保护、黄河安澜、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承等重点,加快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努力打造安澜廊道、生态廊道、节水廊道、富民廊道、人文廊道。
强抓减排降碳。坚持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严格落实“双碳”政策,实行最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控“两高”项目,实现源头管控。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新建绿色车间、绿色工厂各1个,实施绿色改造项目9个。优化能源结构,逐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升林业储碳固碳能力,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4.8万亩,建设国储林1500亩,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九)实施惠民利民行动,持续写好民生答卷。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让改革更有温度、发展更有获得感。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坚定不移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常态运转指挥部“一办五部”、18个专班工作机制,做到思想不松、机制不变、力度不减,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严格落实属地防控、行业监管、单位主体、个人防护“四方责任”,实行县、乡、村、组四级联防联控,守好疫情防控底线。坚持内外同防,强化数字赋能,筑牢电子围栏,加强哨点预警,落实小区“十户联动”、农村“五户联保”等措施,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全方位提升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管控、医疗救治、社会免疫五种能力,定期开展防控演练,提升综合应对能力,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双战双胜”。
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原则,从薄弱处入手,从关键处发力,真正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将集中力量推进完成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建设妇幼保健院健康管理中心;二是整治提升城区窨井盖;三是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四是改造醴泉东、西区饮水管网及老城海露南、北街供水管网;五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及水质保障项目;六是推进县域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七是改建农村公路25公里;八是整修会盟路南侧辅道损毁道路;九是实施城市社区办公场所建设提升工程;十是建设消防三中队。
全力以赴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教育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兴幼儿园年内主体建成,新(改)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139套。深化“健康渑池”建设,推进“四院联创”,高质量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让群众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稳步推进老龄事业,构建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医、养、康”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抓好吕祖山绿色康养、中医院医养结合中心、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县中心敬老院等项目建设,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
不遗余力兜牢民生保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全年职业技能培训9500人,新增技能人才6350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2000人。推动全民参保计划扩面提质,实现应保尽保。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提升社会兜底救助能力。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倡导绿色殡葬,抓好殡仪馆迁建和公益性公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