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陕州区三届
人大一次会议文件(9)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4月16日在区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李 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2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21年,面对近40年来最强秋汛和新冠肺炎疫情多轮冲击等叠加影响,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统筹推进防汛救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全面达到预期、十分来之不易的答卷。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5%、9.4%,主要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梯队,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人民至上,叠加“双考”通过新考验。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面筑牢防汛、防疫“双防线”。防汛救灾取得全面胜利。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救”,成功应对强降雨过程4次,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533人。投资7400万元,建成黄河城村段应急抢护工程,及时全面封堵黄河滩区通道,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投资2960万元,谋划实施水毁道路修复、修缮加固住房等灾后重建项目42个,实现了河湖安澜、城市安然、群众安宁。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核酸筛查46.2万人次、接种疫苗55.7万剂次,分类管控涉疫地区入陕人员1.1万人次;坚持“人、物、环境”同防,采样检测风险职业人群3.9万人次、冷链食品3100批次;创新推行“五户联保”[1]和“五包一”[2]机制,切实做到不漏一户一人,牢牢守住了“零发生”底线。
(二)突出招大引强,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深入践行“项目为王”理念,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持之以恒扩投资、增动能,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稳固。项目建设势头强劲。严格落实“五个一”[3]和三个“一周一次”[4]机制,153个区重点项目建成32个、在建108个,累计完成投资193.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110%。49个市重点和7个省重点项目,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目标任务,推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三个一批”务实高效。列入省、市“签约一批”项目8个,总投资56.3亿元,年内落地开工7个、转化率87.5%;“开工一批”项目3个,总投资24.9亿元,其中,昌腾新医药中间体项目签约后,当季开工建设、当年投产达效;“投产一批”项目9个,总投资43.5亿元,新增工业总产值44.6亿元。招商引资积蓄动能。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主动上门对接、持续跟踪洽谈,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强、关联度高、亩均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全年签约62个、总金额217.4亿元,同比增长10%,居全市第三;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87.5亿元。中核同昌零部件加工、高邮助剂新医药中间体等13个产业项目落地开工,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三)聚力转型升级,产业层次取得新提升。坚定不移促转型、优结构,持续做特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49:41.3。工业经济加速重振。全力推进恒康铝业复工复产,铝及铝加工业产能充分释放,完成产值7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35.7%。高效建成遂成生物科技医药中间体(一期)、中威高科系列化工等项目,壮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规模,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支持骏通公司做大做强,年产能达8万辆,成为中西部地区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专用车生产企业。投资25亿元,实施“三大改造”项目38个,建成25个、在建13个;投资4270万元,新建5G基站130个、总数达285个。其中,神通碳素5G+智慧工厂项目,成功入选省十大5G典型应用案例,得到工信部充分肯定。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果品总产6亿公斤、产值22亿元,“二仙坡苹果”荣获上海国际现代农业品牌展览会金奖,“陕塬红”苹果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新发展规模养殖场2个、总数达21个;新发展设施农业1200亩,蔬菜产量达4亿公斤;收购烟叶160万公斤、产值4912万元;食用菌产量5100万公斤;生态林营造11.4万亩。新培育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新增家庭农场9家、专业合作社13家,新认证“三品一标”[5]8个。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粮食产量1.17亿公斤。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8家、总数达93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稳居全市第一。浩吉铁路、豫晋高速南引线和新310国道建成通车,铁路和公路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铁路综合枢纽物流园、富通物流园等项目顺利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以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游,以崤函古道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地坑院、高阳山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以二仙坡苹果为代表的田园风光游四大精品旅游线路,带动文旅业快速发展;顺利举办“陕州地坑院杯”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如期建成甘山红叶和红腹锦鸡摄影创作研修基地;成功入选全国旅游发展最具潜力百强区。
(四)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建设呈现新景象。坚持抓统筹、强基础,城乡功能日益完善,环境更加宜居。城市更新深入实施。投资20.2亿元,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5大类63项,城市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仰韶大道路域环境整治和陕州大道、高阳路提升改造全面完成,锦绣路东延、温塘一路等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城市路网更加完善、交通环境更加靓丽、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改造老旧小区9个,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8万平方米,惠及居民8000余户。深入开展“护佑生命、拆违治乱”专项行动,拆除违建6.9万平方米,绿化美化12.3万平方米,城区环境不断优化、城市秩序持续改善。沿黄生态廊道城区段全面提升,神力路和城村等四条连接线建成通车,城区与黄河实现互联互通,真正让“城市亲近黄河、黄河融入城市”;紫薇花海、千亩荷塘等网红打卡点加快建设,必将成为群众休闲漫步、观景赏花、健身娱乐的最佳去处。沿黄生态廊道王家后段正在加紧施工,计划10月底全线贯通。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投资1.4亿元,强力推进农村公路“畅返不畅工程”,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06公里、提升改造干线公路37公里,群众出行更加通畅,被评为全省第三批“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垃圾清运、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行动,完成户厕改造整村推进1321户,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0%,新创建市级“千万工程”[6]示范村8个、总数达22个,乡村环境更加靓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持续开展“三散”[7]污染治理、VOCs协同治理[8]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等专项行动,PM2.5、PM10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3%、2.6%。统筹推进“四水同治”[9],青龙涧河、南涧河目标考核断面稳定达标、持续向好,12个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及早启动矿山生态修复提质改造专项行动,投资2亿元,植树42.3万棵,提质改造绿化面积10522亩,占目标任务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