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对4家市级“倍增工程”企业,在科技研发、项目融资、人才引进、要素保障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实现产值、营业收入均增长20%以上,争取15家区级“倍增工程”企业纳入市级培育库。13家市定亿元培育工程企业产值、营业收入均增长10%以上。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在库经营异常企业库和企业退库预警监测机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家以上,打造我区骨干企业第二梯队和后备力量。谋划推动世林机械、永光电力等7家企业在北交所创业板上市。
(四)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加快发展新活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招,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宽领域开放,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实质化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6月底前全面落实“三化三制”改革。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区发投集团实体化运作。做好党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积极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逐步实施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等级晋升工作。持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强化绩效管理。持续推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薪酬制度改革,深化“五医联动”改革。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管校聘”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供销、集体林权、农业水价等改革。
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围绕新107国道建设,通过规划路网和产业布局,把新107国道打造成召陵的产业带、经济带,融入郑州都市圈的经济联通走廊。全力服务保障好平漯周高铁及开发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造产业联动新通道。紧盯郑许漯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力争漯河站设在我区。抢抓郑州都市圈扩容提质重大历史机遇,深入谋划、主动对接,推动郑州高新区相关配套产业向我区转移聚集,把最新科研成果在我区转化落地,形成“研发在郑州、生产在召陵”“主导在郑州、配套在召陵”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建设开放平台。抢抓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机遇,积极对接争取,对开发区实施“南优、北扩、东伸”,确保产业用地不低于60%,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围绕创新型示范园区“八个引领示范”和“九项建设标准”,优化提升现有宠物经济专业园等5个园区的空间布局、示范引领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双汇第三工业园、食品科技产业园,着力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型示范园区。积极与河南中豫国际港务集团合作,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对接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谋划建设国际陆港和国际物流产业园。
(五)坚持提升品质,树立城市发展新形象。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引领,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区。
完善城市路网。围绕畅通行政新区小循环,加快秀山路(黄河路—延河路)、桐柏山路(黄河路—渭河路)等10条道路建设,确保“十·一”前分期建成通车。围绕畅通开发区产城融合区域小循环,加快推进澎湖路等6条道路建设。围绕畅通食品科技园区域小循环,开工建设东城八街、彰化路等4条道路。围绕畅通双汇第三工业园小循环,启动漳江路、凤凰山路建设和花莲路、宜兰路改造提升工程。围绕形成开发区南北贯通、产业互联,启动桃园路、黄河路东伸等工程。
做实“里子工程”。坚持“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对解放路(八一路—滨河路)、银鸽大道、产城融合区和开发区部分区段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加快行政新区内汾河水系排涝工程建设。对京港澳高速黄河路涵洞、漯阜铁路坡邓线涵洞增加泵站设施,对沙河险工段进行堤防加固,汛期前全部建成投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稳妥推进老旧厂区、老旧街区、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完成碧水湾等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光明路区域(含万庄)城中村改造、原泰丰化工公司周边地块改造和黄集二期安置房、范庄二期安置房建设。逐步实施老城区人民路等3条道路和行政新区滦河路等5条道路人行道、辅道整修;完善提升燕山路、庐山路、玉山路等6条道路照明工程;加快供热管网建设,新增城市供热3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瑞和苑、天润府、碧桂园等9个高品质房地产项目建设,满足群众购房需求。启动产城融合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和商住一期项目建设,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步伐。
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构建精准、长效城市管理体系,推动城市秩序更加规范有序,数字化城市管理保持全市先进。常态化开展城市清洁行动,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70%。全面完成专业化小区业主委员会和红色党支部组建任务,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
(六)坚持乡村振兴,打造三农工作新样板。以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为目标,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一三五”行动,激发乡村活力,加快全面振兴。
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推行“四步工作法”,强化“区块链+防返贫致贫监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更多资源向乡村集聚,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保障粮食安全。建成高标准农田6.93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2万亩以上,总产30万吨以上。统筹推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广高标准农田设施网格化管理模式,探索“5G+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业发展质效。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实现违法用地零增长,年底存量违法用地降到5%以内,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