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建强产业园区。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加快完善园区规划,实行“一区三园”,统筹企业、产业布局,紧盯“六大要素”建设,今年工业用地收储1664亩以上、新建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以上。加快实施科创中心、18#厂房、污水处理厂、人才公寓等项目,打造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花园式园区,实现产业能级快速上升,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保持全市前列。
二是创新合作模式。实行“市级平台+县级资源”,采用“BOT+EPC”“股权+EPC”“F+EPC”“EPC+O”等模式,引进有实力的央企国企、投资集团作为社会资本方,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团队优势和金融“血液”作用,实行“总体规划、连片开发、项目捆绑、收益平衡”,破解资金瓶颈,防范债务风险。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认真研究国家战略和政策走向,围绕上级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精心谋划包装项目,提前开展土地、规划、环评等要件办理,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盘子。构建便利高效的金融支撑体系,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更多企业注入金融活水。发挥民间资本优势,引导支持民间资本围绕主导产业扩大投资,全面开展企业、资本、人才回归工程,让更多在外投资的凤泉能人回归家乡、回报家乡,在凤泉这片热土上大显身手。做大做强平台公司,提高投融资能力和稳健运营水平,对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引导性投资,实现平台公司壮大和产业集群培育双赢。年内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2亿元以上,上级政策资金5.7亿元以上,信贷支持规模达到19亿元以上。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提升服务能力。运用新型大数据监管模式,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办事成本。聚焦营商环境关键指标,强化整改提升,提高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助企纾困。经过市场打拼和岁月积淀,凤泉涌现了一批懂市场、善经营、格局大、有情怀的企业家群体,他们为凤泉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把企业家当功臣、当亲人,真情关爱企业家、真心善待企业家、真诚尊重企业家。经常性开展企业走访,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用好减税降费、要素保障、稳岗扩岗、拓展市场等政策,让企业近悦远来、茁壮成长。创新企业支持工具箱,帮助企业争取各类政策、项目、资金。实施分类评价。重点支持规上企业、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和纳税大户,优先扶持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备企业。
(六)统筹污染防治、绿色转型,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践行“两山”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是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创新执法监管模式,建立正面清单,加强对黄土裸露、道路扬尘、建筑工地、重型柴油货车、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等主要污染源精准治理,着力消除重污染天气,推动PM10、PM2.5持续下降,优良天数持续增加,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二是加强生态治理修复。严格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治理水污染、优化水生态、保护水资源、弘扬水文化,确保河流出境水质断面达标。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快灾后恢复造林,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生态廊道提质工程、凤泉湖沿岸绿化和景观工程、凤凰山核心区高陡崖壁生态修复工程,擦亮生态底色。
三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体现“有保有压”原则,强化绿色发展导向,分级分类精准监管,持续开展企业绩效分级提升行动,实现清洁生产、超低排放。对绩效升级企业给予奖励,对环保达标企业千方百计支持其开足马力、大干快上。实施工业低碳行动,推进传统行业绿色、减量、提质发展,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构筑绿色制造体系。
(七)统筹社会事业、民生保障,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加大民生投入,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深化综合医改,以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区医院合作办院为契机,推进区域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投资2亿元的区医院综合楼、投资2000万元的潞王坟乡卫生院等项目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巩固省级食品安全达标区创建成果,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二是构建优质均衡教育体系。深化与市教育局合作,积极探索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新模式。合理布局新建学校,加快李士屯小学教学楼、大块四小附属幼儿园等项目建设,新增学位880个。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规范发展。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
三是织密民生保障网络。新增城镇就业2000人,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任务。聚焦“一老一小”,健全居家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服务网络,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做好全面参保、困难群体救助等工作。强化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实施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文化馆(站)等惠民项目建设。
(八)统筹提质发展、本质安全,营造稳定社会环境。强化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将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一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双重预防体系向中小微企业延伸,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