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文旅消费市场。积极借鉴淄博、哈尔滨等城市“出圈”模式,持续加大对外宣传营销力度,深化与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媒体合作,办好中国·新乡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交流大会、万仙山攀岩联赛、宝泉郁金香节等一系列重大文旅活动,全面提升辉县知名度、美誉度。做好“旅游+”“+文旅”文章,拓展丰富红色游、工业游、文化研学游等新兴业态,重点推出特色游径9条,打造工业旅游点3个、文化研学地6个。探索以游乐、饮食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新路径,支持乡村举办音乐节、啤酒节、小镇集市等特色活动,积极打造一批“村字号”IP,壮大乡村文旅产业。实施文旅文创消费升级行动,举办四季旅游营销活动,开发更多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文旅消费产品,力争全域游客接待量突破1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75亿元。
(五)全力强基础、拓空间,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大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市。
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文昌大道东延(南水北调河—孟电工业大道)建设,全力贯通协和大道(百泉路—和谐路)、卫源路(水竹大道—太行大道)等4条“断头路”。开展城区便民微改造行动,在文化苑、李时珍像等重要地段新建公厕4座,启动八盘磨、和谐路等游园建设,高质量完成空闲地、黄土裸露地绿化任务,新增绿地面积3.4万平方米。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加快百泉河水系连通项目进度,完善城区排水防涝和雨污分流治理体系,力争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5%。坚持“县乡一体”“乡镇协同”,做优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高标准开展城乡干道亮化绿化美化,新建乡镇燃气管道130千米,新增乡镇燃气用户5160户。
推动三大片区建设。以城南、九山、百泉三大片区建设为载体,科学统筹、全力攻坚,为城市发展拓空间、强支撑、塑形象。城南片区方面,加快推动城南生态停车场、片区集中供暖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AC地块、BD地块2485套安置房上半年交付到位,EF地块1715套安置房年底前完成交付,南湖新区医院年内竣工投用,城南路网基本成形、实现互联互通。以百泉河胡桥段沿线为重点,加快谋划实施一批古街、游园、购物中心等商贸配套项目,全力打造城南百泉河经济带。百泉片区方面,聚焦打造集观光旅游、文化体验、商业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综合体,扎实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洽谈对接开发企业,全面统筹片区规划、包装、建设、运营。启动百泉湖周边征收工作,加快安置区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建成安置房1150套、20万平方米。九山片区方面,启动实施经十五路、纬六路、药园路等道路工程,加快推动辉县市高级技工学校和培训中心开工建设,富庄棚户区改造南区项目力争年内主体完工,自来水泵站等配套工程竣工投用。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统领,突出城市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推进餐饮油烟常态化监管,持续加大占道经营、沿街临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整治力度。下决心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加强共享电车和静态车辆违停管理,新划补划公共停车泊位500个,新建智能停车场3个。推行“人机结合”道路清扫作业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垃圾清扫收集处置能力。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的兜底作用,探索发展社区卫生、养老、商业等多样化服务。加快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构建“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城市智管新格局。
(六)全力稳“三农”、促振兴,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40万亩以上,产量不低于12亿斤。积极融入和服务“中原农谷”发展战略,依托星河生物食用菌生产基地,加快筹建中原农谷食用菌菌种选育研发中心和中试车间,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种业生产力。深化“四方两园”发展模式,抓好8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中原智慧灌溉装备制造产业园年产值突破10亿元。深入推进粮食产业“三链同构”,全力打造优质专用小麦、中药材等八大优势特色农业基地,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稳定生猪生产,加快推进沿太行山区肉羊养殖带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扎实做好农户及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信用评价工作,全面推行“信用+增信+信贷”服务模式,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活水”。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千万工程”辉县实践,结合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分类有序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打造多功能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区。深入推进“三通一规范”工程,90%的行政村完成改造提升任务,争创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常态化开展“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专项整治,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统筹抓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户厕2760户,完成整村推进村12个。加强乡村基层治理,推动移风易俗,塑造文明乡风。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三年倍增计划”,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力争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村基本实现“清零”,60%以上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促进红薯、山楂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精深加工,精心打造“礼遇共城”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让产业链增值受益惠及更多农户。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农民致富技能。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效益,让脱贫攻坚成果更加扎实、更可持续。
(七)全力严管控、抓治理,擦亮生态发展底色。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