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4年1月16日在六安市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潘东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拼搏,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向上向前的良好态势,六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预计2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5项增幅高于全省,12项增幅居全省前5。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0亿元、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6亿元、增长7.7%。
创新创优成效显著。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争取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共获中央补助资金14亿元。打造涉企服务“云窗口”做法在全国推广,入选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成效明显地区。高温合金叶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氮化镓激光芯片实现量产,填补国内产业化空白。“鲁班奖”、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实现零的突破。
发展动能加快积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8.6%、连续21个月保持30%以上的增速。预计639个纳入省调度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20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3.8亿元,新增专项债券资金69.9亿元。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签约固投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到位内资989亿元、增长12%。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31.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7.4%;2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5.5%;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稳步推进“双碳”工作,预计可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年度目标。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出行城市。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预计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8.5%。大力实施50项民生实事和“暖民心”行动,财政民生支出527.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7%。完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办结群众诉求83.1万件。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加快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围绕农业强市目标,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产粮72.45亿斤,实现“二十连丰”;预计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实现综合产值650亿元以上。坚定推进工业强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31.5%、26%;新增“小巨人”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0户;舒城精密电子基础件、金安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开发区创新升级,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366.3亿元、增长6%,市开发区、金寨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加快旅游业发展,接待游客约57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402亿元,分别增长25.5%、11.1%。持续恢复和扩大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成功举办2023国际羽绒博览会、首届叶集定制家居暨供应链产业博览会;开展“徽动消费∙乐享六安”系列活动400余场,发放消费券5610万元、拉动消费16亿元;积极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金寨获评首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零售额138亿元、增长20%,霍山大别山电商产业园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二)着力推动科教兴市,创新引领步伐加快。持续推进“双倍增”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7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78家。强化校企合作,实施项目115项。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应流霍山铸造公司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企业研发中心4个。加强人才培育,新增技能、专技人才5万人;新增博士后工作站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创新开展“政录企用”,招录238名高校毕业生到企工作。推行“人才政策60条”,兑现人才补贴3.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105.1亿元、增长7.9%。新建、改扩建公办园27个,增加学位7710个。规范发展民办义务教育,获评全省工作成效突出市。成立3个市直学校办学集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建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市老年大学新校区建成使用。
(三)着力加强区域合作,“融长入圈”成果丰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展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投资六安行”等活动,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96个、总投资510.5亿元;累计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9个,开行“六安号”红色旅游专列10趟。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签约加工制造业项目40个、总投资175.8亿元,136家规上工业企业与上海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订单金额39.1亿元;六松现代产业园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个、总投资77.2亿元,六金化工园区运营管理公司挂牌;销往上海农产品172.4亿元、增长23.9%;举办“上海五五购物节·六安周”活动,实现销售1.3亿元;13家医院、33所学校与上海开展合作共建。大力推进合六同城化,围绕合肥整车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基地建设,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1个、总投资334.6亿元;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开工,和襄高速、合霍阜高速六安段加快建设,龙河口引水工程完工。
(四)着力夯实农业基础,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坚持“四个不摘”,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新识别监测对象1638户、5153人。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2.1亿元、实施项目1231个,其中支持产业发展资金占比72.7%。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联系点。霍邱“33311”经营性资产管理模式在全国推广。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千万工程”,新建97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成功申报21个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一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新改厕4万户,治理黑臭水体4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