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管理精细度。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健全网格化、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着力抓好经营秩序、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薄弱环节整治,破解城市环境卫生、占道经营、私搭乱建、违规停车、空中飞线等难题。深化“皖美红色物业”建设,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完善垃圾分类,谋划实施城镇垃圾分类中转站项目。注重推进入潘门户、重要干道及乡镇驻地周边整治提升。依法加强房地产项目开工、施工、销售、验收全过程监管,加强在建项目预售资金监管,推动房地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内聚力量、外树形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小且美”、业态多元新型文化空间,持续开展“好人”评选,加强融媒体中心平台建设,创作编排一批记录“五大攻坚行动”“一区四基地”建设的视频短片,精彩展现潘集多姿多彩的人间烟火、积极向上的生产生活。
提升交通便利度。全力做好淮南淮河大桥、S63怀凤高速淮南段、S10淮扬高速淮南段等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做好G345田集至姬庄子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泥河至田集段前期工作。谋划实施县乡道路改造、道路安防设施提升等项目4个。推动省港航集团和淮河能源集团合作打造铁水联运示范项目,加快货运停车场项目布点建设,打通公铁水联运新通道。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建设,实现公交化运营全覆盖。
(四)坚持不懈推进乡村振兴,在着力抓“三农”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实施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扩面提标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土地整治及“小田并大田”,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400亩、补充耕地10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0.7万亩,分类推进撂荒地治理利用,粮食产量保持在34.4万吨以上。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扩大高品质“店集贡米”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加快建设10万亩大豆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推进“两强一增”行动,深化科技特派员联村助农作用。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整合用好各类“三农”资金,不撒胡椒面,集中发展特色产业,激励乡村能人创业,形成更多有效联农带农,激活乡村经济的效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三保障一安全”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新的返贫致贫。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稳定在6000人以上。支持古沟回族乡发展民族经济,支持乡镇引进电商平台和龙头企业,赋能店集贡米、潘集酥瓜、淮南牛肉汤、芦集圆子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规范化发展畜禽养殖,推进舜安畜禽屠宰中心项目建成投用,开工凯盛浩丰设施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深化与安徽科技学院合作,做好肉牛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建设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2个以上,肉牛出栏量8200头。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新增集体经济强村10个,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15%。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科学合理利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推进剩余31个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打通农村道路“毛细血管”。持续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目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域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完成5个省级中心村和武庙精品示范村建设任务,申报省级中心村5个,精品示范村1个。全力争取沿淮泵站改造、利民新河治理、中型灌区改造和小型灌区改造等4个项目落地,推进淮河干流峡山口至涡河口段行蓄洪区调整工程(潘集段)项目建设。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坚持把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投放、向“一老一少”等重点群体倾斜,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管用育”发展,组织开展特色乡村文化活动和文艺下乡活动,引导人们自觉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五)坚持不懈加强绿色发展,在着力抓治理优生态上积极进取。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坚持问题导向,抓实突出环境整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常态化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回头看”,扎实推进中央及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下大力气抓好泥河湿地治理,制定泥河流域综合管理办法,保护好潘集“母亲河”。继续落实“五控”措施,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四级包保责任制。加强河湖保护力度,确保省控水面、入河排污口、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坚持系统导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谋划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河湖水系连通综合治理项目,力争进入省级项目库。编制实施农村黑臭水体三年行动方案,完成8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化、生态化措施,完成五一大沟、杨圩大沟2条返黑返臭城市水体治理。强力开展煤系固废堆场专项整治,强化管控和综合利用,坚持疏堵结合,依法坚决取缔非法社会堆场,布点建设规范堆场,加强国家大宗固废利用基地产业建设,提升煤系固废消纳和处置能力。加快采煤沉陷区潘一矿生态修复、潘四东矿西翼采区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河(湖)长制、林长制成果,创建省级森林村庄2个。
坚持双碳导向,培育绿色低碳经济。落实碳达峰专项行动,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协同增效,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强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积极构建清洁运输体系,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持续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