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省平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任务。同时,更加注重彰显高质量发展的指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2%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件以上。
三、2024年重点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在新能源之都建设上再出发,谱写产业集群发展新篇章
勇攀新能源产业高峰。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800亿元,全力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整零协同生态,提速建设整车接续项目,大力引育关键零部件企业,力争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35%以上。着力发展“智能网联”, 按照“一校一场一平台一园区”功能定位改造升级“上黄驾校”,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基地。推动产城双向赋能,支持龙头企业加大车网互动、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数字能源场景推广应用,深化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加快超充站点和“光储充”一体化场站建设,新增公共和专用充电设施3500个,打造中心城区“1公里充电服务圈”。推进“常畅充”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充电补贴政策,改善个人充电设施安装条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渗透率达10%。
聚力重大项目攻坚。大力开展以商引商、基金招商、展会招商,办好世界新能源博览会、科技经贸洽谈会、对话全球CEO等活动,全力引进总部型、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和强链、延链、补链项目,招引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4个以上。推广“拿地即开工”、桩基先行施工、竣工即交付模式, 新开工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30个以上,不断提升列统投资完成率。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紧盯交通、能源、水利、环保、新基建等重点领域项目,争取特别国债、专项债券、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加快实现公募REITs项目突破。
加快数实融合步伐。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做强做优数字经济产业园。启动平台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争创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规上平台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8%。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出台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引导高端制造企业由生产制造智能化向服务全流程智能化发展。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实施新一轮“十百千”工程,培育500个典型数字应用场景,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全景智慧运营平台,建成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4家,新增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16家,新建5G基站4000座。建设智能算力中心,重点打造工业、能源、医疗三大智算应用示范场景,新建算力规模100P。
竞逐未来产业赛道。深入实施“合成生物10条”,建好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等重大载体,创建合成生物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省合成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常成立,培育重大项目10项。制订出台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政策举措,持续推进长三角化合物半导体创新基地和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常州分中心建设,加快打造龙城芯谷。
(二)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出发,谱写创新驱动发展新篇章
争创国家级平台载体。更好发挥科教城“创新之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以常州创新园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深化龙城实验室与工业母机“国家队”共建合作,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等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平台。高水平筹建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两个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推动常州经开区、溧阳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持续推进科技招商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建强专业化科技招商队伍,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家以上,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深入实施“独角兽10条”,净增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10家。深化企业股改上市“龙腾行动”,新增上市企业20家。通过龙城金谷建设,撬动全市私募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增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8家、备案私募基金80支。
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加快人才科创集团建设运营,更大力度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办好“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高效运营人才公寓,引进各类人才超12万人、顶尖人才项目10个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400个以上。着力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力争引进院士团队2个以上。面向高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面推广“双岗互聘”,引导人才向科技、生产一线流动。
促进产科教深度融合。持续开展“科技新长征”,实施超5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个以上。深入实施“揭榜挂帅”,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组织重大技术攻关项目30个。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7500件以上。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建成国家现代产业学院3个,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5个以上、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0个左右。把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建成全国优秀样板,现代工业中心力争入选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成立龙城科创学院,打造“新工科”教育2.0升级版。
(三)在融入“长三角”上再出发,谱写开放合作发展新篇章
加快打造交通中轴。参与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开工建设淮泰常铁路先导段、盐泰锡常宜铁路、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加快推进苏锡常城际铁路前期工作。织密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开工建设丹金高速、宁常高速金坛至武进段,加快推进常泰长江大桥、沪武高速扩建、锡宜高速扩建等工程,提速建设花海大道、龙江路高架北延、312国道、232省道等快速路。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常州”,畅通芜申线省际通道,开工建设德胜河航道整治、苏南运河“三改二”等工程。更好实现“物畅其流”,加快京沪铁路常州站东货场改造提升,推动常州港圩塘港区功能提升,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改革,争取“沪常通”通关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