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编制全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深化完善“林长制”,推进黄河生态风貌带建设,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182万亩。加强黄河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完成玉清湖水库和100座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巨野河、锦阳川等11条美丽幸福河湖规划建设,持续实施济西、玫瑰湖等重要湿地生态修复提升。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治理,打造6个国家级生态小流域治理示范区。坚守泉水保护生态红线,确保泉水持续喷涌,实施白泉生态保护提升工程。严格落实山体保护规划,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升,强化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抓好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大力发展太阳能、氢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推进鹊山独立储能电站等项目建设。加大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力度,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新增绿色建筑1000万平方米。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打造“无废园区”“无废工厂”10个以上、绿色工厂30家以上。完成造林1.6万亩、森林抚育6万亩。加快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提高节水典范城市建设水平。健全排污权、水权等绿色要素交易机制,推进近零碳试点建设。实施南部山区、长清北大沙河省级EOD项目。
(十一)大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努力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群众熟悉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鲜活的事例,开展沉浸式、互动式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来到百姓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擦亮文化济南名片。聚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提升城子崖、大辛庄等考古遗址保护利用水平,加快“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推进非遗名城建设,办好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活动,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支持莱芜创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举办济南开埠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新供给,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加快市博物馆新馆、韩美林艺术中心建设,常态化开展“四季村晚”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动,新增泉城书房9个、泉城文化驿站20个,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品质文化生活。做强做优国际传播矩阵,开展“读懂济南”系列报道。持续扩大“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发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作用,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济南影响力。
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抢抓文旅消费回暖机遇,加速长鹿白云湖旅游休博园、埠村国际综合休闲度假区等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创意设计、影视动漫、广告会展优质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推进文体与旅游深度融合,办好国际泉水节、中华“二安”文化旅游节、泉城马拉松等品牌节会赛事,持续举办“涌动泉城·游泉打卡”“一城山色·登山打卡”系列活动,推出更多“四季泉城”网红打卡地。积极开发文体旅精品线路,培育山地、水上、航空等户外运动产业链。支持举办高水平电竞赛事,推动电竞与旅游、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
各位代表,济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先辈留下了无尽的文化瑰宝,我们一定要当好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让千年文脉不断焕发生机,让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十二)大力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全力促进就业创业。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促增收组合拳,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以上。着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启航扬帆行动,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就业和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优化提升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深入开展“社区微业”行动,促进居民家门口就业创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乡公益性岗位1.5万个。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拓展“创贷+”服务模式,个人和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分别提高到60万元、1000万元。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鼓励引导新就业高校毕业生、新业态从业人员等参加社会保险,力争应保尽保。推进医保参保扩面提质,职工医保支付限额提高1500元,大额医疗费二次支付起付线降低2000元。优化困难群众救助长效机制,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11项社会救助标准提高5%以上。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实施“阳光慈善”工程,新设社区基金200个以上。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力度,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托起住房困难群众的“安居梦”。
提高健康济南建设水平。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实现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加快推进宣武医院济南医院、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建设。完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全覆盖。启用市中医医院东院区,打造“扁鹊故里·康养济南”中医药文化名片。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大居家养老支持力度,推进新建小区养老设施配建全覆盖,打造一批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积极发展银发经济。高标准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持续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做好育儿补贴发放,擦亮“泉心托”托育城市品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