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态融合加速。开展“皖美消费乐享南谯”商贸促消费活动,拉动消费超2亿元。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中通快递智慧物流园建成运营,培育电商经营主体29家,成功获批2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项目。加快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不断提标提质,获评长三角地区自驾游示范目的地。皇庆湖公园成功开园,葡萄泉、罗洼民宿群加快建设,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创成4A级景区、省级避暑休闲旅游目的地,井楠村获评“省级最干净旅游乡村”。
城区建设加速。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征收房屋6.6万平方米,醉翁北苑、竹园三期等956套安置房竣工交付,完成棚户区改造住房1246 套;持续开展城市更新,腰铺镇污水管网一期、城南组团排水整治工程全面完工,新政路、永辉路等加快建设,北沿江高铁南谯段沿线征迁加快推进;建成并开通5G基站406个。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推深做实镇街综合执法改革,“全科社工”服务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在122个住宅小区开展物业管理“六整治六提升”专项行动,新培育市级“皖美红色物业”示范小区2个;建成395个垃圾分类投放点、覆盖89个小区;常态化推进“五大创建”,全年4次文明创建考核3次居全市第1位。
(三)科技人才蓄力融合,创新合作筑造新优势
科创成果持续汇聚。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19%,居全市第2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78件,授权发明专利157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76家,江淮扬天、雄亚塑胶获省专利优秀奖,众博新材料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久盈膜获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安徽赛区第一名。安大滁州研究院、工大智谷(滁州)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落地,滁州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安徽省首轮省级大学科技园,累计建成省级研发平台23家、海智工作站2家、CNAS实验室1个。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成功,中航未来获批全省首个国家级民航科普教育基地。
转型升级持续加快。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均为历年最高。战新产业发展到23家,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分别为134.6%、200.8%、121.4%,均居全市第1位。超越环保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瑞联节能获批“省级首批次新材料企业”,实现我区“三首”产品全覆盖。新认定省级数字化车间4家、绿色工厂2家、工业设计中心1家。
人才吸引持续增强。大力实施 “满天星人才计划”,建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4个长三角“招才引智”工作站,新引进高层次人才83人,其中院士3人;入选“国荐储备”项目4个、为全市最多;南工大交通科学研究院陈令坤获批“省引才计划创新人才”,上工大研究院赵莉获批“省引才计划青年人才”;获批省级人才工程项目6个,省特支优秀校长、省引才计划创新项目、省江淮名家领军人才项目均填补全市空白;畅通各类人才政策兑现渠道,兑现人才资金首次突破千万元。
(四)民生事业聚力提质,社会服务取得新成效
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年累计完成民生支出30.89亿元,占支出总额的85.9%。10件为民办实事和43项暖民心行动全部完成。全面落实稳岗政策,开展“三公里”就业圈建设,文昌花园社区、银西社区等14个城市社区获“安徽省2022年度‘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称号,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分别提高6.86%、6.03%,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年均增幅5.58%、8.12%。适老化改造和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腰铺社区成功创建全省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新增老年学校21所,城乡老年食堂(助餐点)18个,名儒学校、明湖小学开学招生,新增公办幼儿园8所、学位2430个;东坡中学等10所学校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城市空间品质持续提升,新增城市停车泊位超9000个,7个城市阅读空间建成投用。全国卫生城市创建高质高效,龙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区公共卫生综合服务中心全面完工,银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工建设,乌衣镇、腰铺镇成功获评省卫生乡镇,黄泥岗镇卫生院获批省优质医养结合示范中心,乌衣养老服务中心获评省优质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南谯年鉴》荣获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三等奖。
社会治理平稳有序。进一步完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33件,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推深做实“党建+信访”“1+5+N”等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信访登记总量同比下降29%。深入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有效打击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获评2022年度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2个,施集镇井楠村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禁毒工作暨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交流推进会在南谯召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五)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
乡村产业更加兴旺。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8万亩,新建3.2万吨现代化粮仓,南谯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建成运营,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持续深化与中茶所、上海农科院、南农大等农业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安徽科技学院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成功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增“两品一标”品牌认证4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金玉滁菊成功获评“中华老字号”,“施集”牌绿茶荣获“皖美农品”品牌,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