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保持空气质量全省前列。压紧压实河湖长工作责任,整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十方、中赤等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完成34个入河排污口整治,落实生猪养殖“四禁止”巡查监管要求,全力提高优质水比例。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垃圾分类。规范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启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综合治理与发展项目(一期),实施中山河湿地公园巡护步道建设及生态修复(千鹭湖西入口至中山百家大院段)。做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重拳打击各类环境和森林违法行为,让武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倡导更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让“节约集约、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生产方式上,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试点园区建设,力争武平高新区创建成为省级绿色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实施10个以上省市重点技改项目,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企业和绿色工厂。在生活方式上,深化低碳社会创建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开发更多低碳场景应用,鼓励引导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模式和消费行为。开展节约型机关、完整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行动,向社会传递绿色低碳价值观,推动低碳生活蔚然成风。
(三)着力打好“绿色经济”牌,让主导产业更有质效
我们将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努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集聚力量发展新显首位产业。发挥我县新显产业入选全省五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的优势,重点发展光学新材料和显示模组,推动中小尺寸新型显示终端产品生产,努力把新显产业打造成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天塑光电、中触智能显示等项目竣工投产。实施线路板企业废气治理整体提升改造项目,提升企业绿色制造水平和综合效益。持续开展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手拉手”活动,让更多武平企业和产品进入龙头企业供应商采购体系。
科技赋能发展机械装备产业。积极融入龙岩市“中国专用汽车名城”发展布局,促进富源、闽鸿顺等专用车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引导支持宇田汽配、金泰机械等企业科技创新、拓展市场,促进机械装备产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发展。推动钢泓、嘉喜、健道等不锈钢企业向厨卫家居、全屋定制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提高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实施县第四轮矿规。持续跟踪稀土政策,全力推动中堡大坪里稀土资源实现开发利用。力争武平紫金龙江亭铜金矿、三鑫悦洋银多金属矿、下坝高岭土精深加工等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做大做强石灰石产业。支持现有矿山企业技改升级,提高单位能耗产品价值。着力引进矿产品精深加工和下游应用龙头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开发效益。
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统一规划、全力提升、全方位塑造武平文旅康养品牌,聚力打造全国知名旅居康养小镇。全面实施文旅康养“五五”方略,发展“五氧业态”,打造“五大基地”,推进“五大项目”,引爆“五条路线”,营销“五大名品”。管理提升“智慧文旅”平台,扶持一批“吃住行娱游购”旅游六要素市场主体,唱响“骑游武平·骑乐无穷”品牌,建设中国骑游胜地。
紧盯科技前沿发展数字经济。顺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和“智改数转”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武平制造”向“武平智造”“武平创造”转变。坚持科技创新核心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更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市技术中心,争创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国家创新型县。
同时,支持建筑业、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保持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稳妥推进普惠金融改革示范区建设,创建省级普惠金融信用县。
(四)着力打好“城乡融合”牌,让文明城市更添美誉
我们将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工程,让宜居武平更加精致、更具韵味。
建设更有温度的精品城市。坚持规划先行,完成县城北部片区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抓好南部新城建设,完成灵通溪河道整治,建成崇文公园,加快推进平南路西段、沿河西路四期等项目。完成丰平路改造,开工建设丰祥片区城市综合体。继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育才片区、西苑路周边雨污分流项目。加快推进龙河文化长廊(中心)建设。力争百家大院明年5月实现开园。完成数字城管平台升级改造,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巩固提升“红耀武平·靓城有我”志愿服务品牌,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
打造更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成2.5万亩高标准农田,补充耕地2000亩以上。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持续打造五大地标性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特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面完成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岩前、中山、永平集镇提升示范工程。整合各级资金,抓好乡村振兴三大示范片和13个省级试点村、2个实绩突出村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振兴“点线面”试点示范水平。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镇。持续打造中山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力争“两治一拆”实现全覆盖。规范农房审批机制,优化流程,加强监管,促进乡村风貌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