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兴产业贡献度。顺应数字经济、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强化体育活力产业支撑,构建中心城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迸发数字经济新动力,聚力突破元宇宙等前沿领域,依托1861文化创意产业园,引进行业领军企业,打造烟台元宇宙产业园。加快推进中关村长缨云、宏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落地烟台智算中心,带动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大数据应用等业态集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激发低碳经济新潜力,大力实施“双碳”战略,发挥国电投核能总部带动作用,积极招引一批核能头部项目落户海上世界,打造中国北方清洁能源总部聚集地。发挥辖区低碳领军企业科技优势,推进技术产品综合集成应用,壮大配套产业体系,打造烟台低碳产业策源地。焕发体育产业新活力,高水平编制全域体育产业规划,建成芝罘岛主题公园,打造河海马拉松赛事品牌,引育一批海洋运动、冰雪运动、户外休闲龙头企业,带动体育培训、训练康复等业态发展,让体育成为城市活力时尚基因。
(三)高点定位、精准发力,汇聚科教强区新动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进一步激活要素、释放潜能、提升效能。
鼎力打造教育人才高地。高质量教育是芝罘的骄傲和金字招牌,我们要举全区之力持续推动芝罘教育事业高位发展,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化西部南部学校布局,加快建设9所中小学校;深入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大力引育“名师、名校长”和高层次教育人才,注重“一校一品”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新增10处公办幼儿园、3000个学位,加强办园行为监管,呵护孩子身心健康。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们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推动更多本地优秀大学生留区、外地高层次人才来芝,年内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1.2万人以上,引进硕士以上人才超过550人;新增5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不断提高人才公寓适用性和使用率。我们将向天下英才广开大门,搭建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提供贴心暖心的政策礼包,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让青年与城市同呼吸、共成长,让各类人才在芝罘安居乐业、演绎精彩。
着力培强创新主体支撑。支持企业瞄准前沿技术和产业高端,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积极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突出骨干企业创新引领,深入实施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东方电子等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0项以上;强化中小企业基础支撑,加快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上市科创企业为标杆的创新培育梯队,新增专精特新、瞪羚、小巨人等企业20家以上。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有效发明专利、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均增长10%以上。
全力构建最优创新生态。进一步拓宽校地、校企合作渠道,支持企业与科研资源对接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0项以上。强化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积极招引高校科研院所来区共建研发机构,支持冰轮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集来福士深海产业发展引领平台等项目建设,新增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3家以上。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实行“政策+基金+平台”模式,打造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服务体系。
(四)锐意改革、开放共赢,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加快破除制度障碍,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有效激发主体活力,不断增创发展优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深化重点改革挖潜力。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聚焦3A主体评级目标,运用市场化思维推动烟台主城控股集团做优做强,提升区属国企匹配城市发展的战略能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重点领域财源建设攻坚;实施财政支出管理方式改革,打破常规精准匹配支出项目,守牢政府债务风险底线,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加快数字化变革创新,完善城市大脑功能,组建区城市运行中心,推广镇街综合数据平台,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扩大对外开放添动力。深入开展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活动,聚焦“两带一核”、省级园区招商主战场,紧扣“1+5+1”产业体系精准招商,逐个产业绘制招商图谱,积极开展“点对点”招商走访,引进“三类500强”项目18个以上;发挥驻外专业招商机构作用,开展海内外招商推介活动7场以上,强势突破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中介招商、专业招商,引进过10亿元项目30个以上,形成“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招商局面。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加强同RCEP成员国交流合作,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促进外经外贸创新发展、量质齐升。
优化营商环境塑魅力。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我们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将深化细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精准出台“有温度、能感知、见效果”的惠企政策,让“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政策兑现机制成为企业落户发展的“定心丸”。坚持“招新不忘旧、重内不轻外、抓大不放小”,确保新老企业同享政策、同等待遇。健全“政企通”服务体系,建成投用一体化政务服务中心,加强智能化系统平台和区、街、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更大限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更高标准实现“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健全重点项目全要素保障服务机制,推广“四证齐发”审批模式,让更多项目“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