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郊区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速度仍然偏慢,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不够优质。部分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狠抓落实执行力不强,履职能力、攻坚能力有待提升。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短期风险矛盾叠加,区域竞争压力增大,我们既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要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尤其是要发挥我区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底蕴深厚的文化优势、干群齐心的人和优势,聚焦“三区一地”【13】、聚力“四个倍增”【14】,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奋力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全力冲刺2027年经济总量250亿目标。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及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扩投资、强产业、优生态、惠民生、防风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奋力谱写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郊区建设新篇章。
做好今年工作,要树牢“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锚定“拥江发展的样板区”定位,抓牢关键点、找准结合点,靶向发力、一抓到底,把高质量发展的愿景变成现实发展的美景。一是统筹优传统和育新兴,在推动产业发展中构建新优势。坚持系统观念、兼顾内培外引,支持传统产业“二次创业”,推动光电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二是统筹延链条和抢风口,在突破招大引强中打造新引擎。聚焦产业链条,细研行业风口,坚持招大不放小,在继续巩固中小体量项目快速集聚态势的同时,努力实现50亿元以上项目招引的突破。三是统筹调布局与盘存量,在拓展发展空间中构建新格局。加快推进经开区向江北调区,拉开园区跨江发展的大框架;认真开展工业用地综合评价运用和“标准地”出让改革【15】,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四是统筹均衡化与优质化,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展现新作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略高于GDP增幅,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项目带动,全面厚植争先进位动能
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源。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确保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绝对主导地位不动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努力实现投资速度、结构双提升。持续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16】服务,加快建设聚扬高性能LED模组、佳睿注塑封装产业化、耀普半导体智慧光电等30个续建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亚弘泰超低温特种电源、富恩科技光学膜新材料、海创科技光伏边框支架等23个新建产业项目,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88个、完成投资66.57亿元,分别增长14.29%、15.01%。
再掀双招双引新热潮。细化招引方向。坚持企业综合实力强、产品成熟度高的项目与技术优势突出、成长潜力巨大的科创类项目相结合,加大线索摸排、跟踪对接的广度和力度,奋力推动招大引强取得新突破。强化招商力量。做实做优六大产业链,选派精兵强将,提升招商队伍专业化招商能力,运用产业投资思维,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优化决策流程。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决策会商机制,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效能。硬化考核约束,建立健全招商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全员招商积极性,提高引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投产达效率。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5个、总投资230亿元,其中力争百亿元项目1个,确保50亿元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开工产业项目62个、总投资180亿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10%以上。
打出要素保障组合拳。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突出亩均效益导向,加快清理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土地,继续推行工业项目弹性供地政策,促进土地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用好增减挂钩【17】政策,大力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全年补充耕地1000亩以上、收储土地1500亩以上;完成卫片执法违法用地图斑整改。做实项目谋划、储备工作,积极争取上级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银企对接、促进银企合作;充分发挥金诚产业引导基金撬动作用,抓好项目与基金对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招引的同时,综合运用区内招聘、校企合作、劳务引进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用工难、留工难”问题。
(二)坚持多元突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因品施策培育现代农业。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万亩,保持农业种植业稳产增产。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支持现有农业产业化企业进一步扩规模、提品质;加快金迈米业、申耕园立体种养、鸿晟生态水产养殖、波镁特农业科创园等项目建设进度,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乡镇办整合镇域资源,招引龙头项目,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品牌优势;全力支持普农集团创建省“两强一增”示范区。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加快一产与二产、三产融合链接,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促进农村信息、信用、信贷“三信”联动,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