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发展乡村产业。扎实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建立区乡村三级科技人才服务体系,新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个,申报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5项,培育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个。推广农机装备应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5%。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着力打造全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开工建设中膳农产品种植及深加工等项目,新增食用菌、大豆全产业链产业2个,申创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2家。大力投入乡村振兴产业帮扶资金,推动草莓、毛蟹、西红柿等优势产业标准化种养、品牌化发展。实施乡村红色旅游提升计划,提升改造杨公镇党史学习教育馆配套基础设施。
加快乡村建设治理。坚持以镇域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优化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村庄布局,完成27个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道路26公里,开工建设孙庙保庄圩提升改造、中小型灌区续建节水改造等项目。加强农村水网建设,推进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加强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确保供水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建农厕327户,整治自然村33个,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5个。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变”改革村、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占比分别提高至80%、25%。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申报市级文明村、镇26个。
(五)坚持抓建设重管理,推动城市品质不断跃升。坚定不移走好内涵式、集约型城市发展之路,扎实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程,推进城市面貌改善、功能优化、能级提升。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交通路网,按照“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消除断头路”的思路,启动谢家集通用机场、淮阜高速淮南西出口交通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推进兴园路建设,做好平山路西延接二通道、健康路北延接谢三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海绵城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完善城区防洪排涝、供水体系,推进老旧燃气管网应改尽改。加快改善人居环境,完成谢李路环境综合整治,建成街头游园3个,新增城区停车泊位300个。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坚持用心经营城市理念,按照“留改拆”“微更新”的思路,推进毛纺厂片区、采煤沉陷区周边棚户区改造,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860套。提升改造老旧小区(独栋楼)7个。因地制宜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卧龙山路商住综合体等项目实施。支持符合条件的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统筹谋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改扩建学校9所,选址新建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深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创建成果。
不断提升宜居品质。积极推动楚都大道、S102省道改扩建、瓦埠湖生态文旅等项目建设。谋划推进淝水之战遗址山体文旅综合体项目,实现和八公山景区有效衔接。聚焦以淮西湖片区为重点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做好生态修复、功能提升文章,统筹各类资源,提高综合效益,变“负担”为“财富”。推进综合治理生态功能与城市建设、产业导入充分融合,打造西部城区新形象。
(六)坚持优环境促开放,推动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以开放塑造新优势,以创新提供新动能,以改革激发新活力,持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结对合作地区互动,争取科创、人才、技术等领域合作事宜落细落实。推动淮南高新区智造园区与沪苏浙园区开展结对共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园中园”,力促更多在谈项目签约落地。抢抓合淮同城化战略机遇,积极融进去、主动靠上去,全面承接产业外溢、重点产业配套等项目。持续做大外贸增量,充分用好贸易中心、高能级展会等要素对接平台,争取区外更多教育、医疗、科技等资源布局谢家集,区内更多农副产品、工业产品走向长三角,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树立大财政理念,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开展税源信息共享试点,加强税收分析研究,强化调度、协调,压实乡镇、街道财税管理和服务工作责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淮南达城建设有限公司等平台公司多模式运营,积极参与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提高市场化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采取整合存量、培育增量方式,构建边界清晰、互为支撑的良性运行机制,做大做强国有平台公司。大力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努力探索多种项目开发建设模式,打通市场资金进入通道,强化政府、市场联动合作,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清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增强投资吸引力和发展竞争力,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从企业和群众角度出发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区政务服务系统与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连接,优化“7×24小时”地图功能,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帮办代办零障碍、助企便民零距离。深化企业开办注销“一网通办”,新增市场主体3500户。全面落实新型政银担、税融通等金融政策和减税降费、创新创业等惠企政策,搭建政策解读、诉求办理“大平台”,不断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七)坚持聚民意惠民生,推动民生福祉普惠共享。坚持人民至上,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始终把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当大事做、往实处做、尽全力做,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